尹錫悦與小馬可斯「告訴」台灣的事

撰文:陳鄭為
出版:更新: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8月21日晚間在新加坡國慶群眾慶祝大會發表演講,針對中美之間的緊張關係及俄烏衝突影響亞太地區安全,李顯龍預期「亞太地區會出現更多的地緣政治爭端」,尤其擔憂圍繞台灣地區的緊張局勢急劇升級,由此呼籲新加坡人「現實一點」。這是繼新加坡副總理黃循財日前警告「中美可能會如夢遊般地步入衝突」後,新加坡政要再一次對台海情勢發聲。

無獨有偶,在解放軍「圍台」軍演暫歇後,東亞區域國家開始利用空檔,思考日後當如何回應來自台海的再緊張。綜觀來自東京、首爾與馬尼拉的安全展望,觀點南轅北轍的同時,也反映台灣「挾台灣問題國際化」自喜,置身其中卻不明所以的實況,以致源自台北的國際認識與國際現實之間,存在相當二別。李顯龍對內呼籲「新加坡人現實一點」的說法,未能千里迢迢傳到存在「超現實」障礙的台灣人耳裏,當屬不幸。

美國眾議院長佩洛西(Nancy Pelosi)2022年8月1日與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總統哈莉瑪(Halimah Yacob)進行會談。(新加坡外交部網站)

在台灣偏安又自大的眼界裏,對國際政治的理解被狹隘區分成二元對立,一類是民主陣營終將集體友台,台灣「國家正常化」指日可待;一類是國際間挺中聲量盡是受到經濟利誘驅使,終將「迷途知返」。但此間認識都嚴重脱離現實,不論前者還是後者,皆是台灣強行灌輸意識形態想像編織而成,雖言國際政治,卻缺乏國際現實基礎。來自新加坡領導人的苦口婆心,台灣人嗤之以鼻多年,除了良藥苦口的抗拒心理外,台灣長年的國際理解「美日化」,更是根本。如今,台海軍情緊張稍歇,若干來自韓國與菲律賓國內的戰略回應與討論,相當程度譜成國際世局相應台海問題的最直接劇本,值得台灣深思。

不淌混水 首爾理性示範

首先,韓國方面回應中美競爭與兩岸關係敏感的姿態始終小心翼翼。韓國總統尹錫悦日前以「休假」為由,藉通話形式應對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韓,縱然招致韓國國內輿論質疑「禮數不周」,也受到台灣民粹意識貶抑,抨擊首爾的「不勇敢」,但事過境遷,忍過一時的首爾確實海闊天空,不淌混水。

再如韓國政府2021年12月臨時取消台灣行政院政委唐鳳的線上演講邀請為例,彼時台灣「外交部」召見韓國駐台代表表達不滿,並稱韓國政府給出的取消原因是「考量兩岸關係各層面」,將台灣官員走不出去的責任轉嫁北京。台灣民粹也不意外朝向首爾屈膝北京解讀,但事實上,相對於美、日與部份東歐國家處心積慮在「一中」問題上插針,首爾自始至終的政治判斷再理性不過,也才是對區域安全與現狀維護的負責任表現。

尹錫悦縱然因「放假」不見佩洛西惹議,但也周全了韓國在中美關係緊張對抗時的自我餘地。(GettyImages)

韓國政府新進的負責姿態也可在韓國外交部長樸振身上體現。樸振8月9日結束與中國外長王毅會晤後,近日在一場活動中,談論到中國對韓國的重要性,稱「中國是韓國重要的經濟夥伴,排除與韓國緊密合作的中國,就難以談及印太地區的未來」。樸振的務實陳述,對於對陸經貿依賴同樣甚深的台灣而言,不知做何感想,又何以能夠面不改色?尹錫悦此前以「休假」為由避見佩洛西,等同表態首爾不攪和、不同華府折騰「反中」大業,「看破不說破」的政治智慧,從來是事大國有道的韓國得以生存並且能教科書式示範給台灣看的能力之一。

馬尼拉的為難

其次,在同樣與美國存在軍事同盟關係(MDT)的菲律賓方面,待佩洛西訪台後,菲律賓媒體紛紛邀請學者分析情勢發展及馬尼拉當局因應之道。當前局勢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參議員馬基(Ed Markey)率領的美國國會訪問團和中國駐菲大使黃溪連等人近日接連拜會菲國總統小馬可斯(Bongbong Marcos),中美皆盼強化雙邊關係、爭取馬尼拉支持,其間也可見菲方正努力維繫與中美關係。

菲律賓總統小馬可斯預計9月赴美訪問,但同時仍努力維繫菲中關係。.(AP)

面對台海緊張局勢升高,菲律賓國安顧問卡羅斯(Clarita Carlos)稱,「我們(菲律賓)的國家利益是從我們跟中國和美國的關係中,獲得我們所能得到的任何好處」,其一席「馬尼拉不能在中美強權間選邊站」說法,基本集合菲國內部意見之大成。綜合菲國內部意見,從「應揚棄菲美相關盟約,以免捲入中美衝突」到「中美終將爆發衝突,馬尼拉充實軍備的同時應避免選邊站」,再到「中美相爭下,馬尼拉只能當個被動的旁觀者,最終將不得不與華府同盟」的意見雜沓,儘管各式說法貌似殊途,但同歸指向菲律賓不願以身試險、拒絕身歷台海戰事境地的願想強烈。

若與美國締有共同防禦條約的菲律賓都有不只是避戰的想法,這對台灣自信的安全屏障而言,實是一記當頭棒喝——在台海軍事緊張暫緩的眼下,理性的區域各國都在思考「退路」,盤算在身為美國盟友的情況下,如何不得罪北京,甚至深慮能否規避與美國同盟的牽引,阻卻捲入與北京潛在的軍事衝突。

台灣需要退路思維

如果首爾對台灣的示範,是如何積極應對中美強權競爭,為自己的生存找到一絲縫隙,那麼馬尼拉此刻的為難,則是對台釋放一旦台海開戰,台灣屆時的處境當有多消極、多悲觀的訊號。

對照各國未雨綢繆,積極找尋替代的安全退路,身為事主的台灣猶言精神勝利,不僅沒有退路思維,甚至還急於把安全退路走盡做絕——一方面「茶裏茶氣」表明不奢求他國軍事介入台海戰事,不必要為台灣犧牲,但另一方面,又頻頻發動對民主價值與國際供應鏈仰賴台灣的情緒勒索,三番兩次強調台灣佔據全球半導體關鍵地位,自詡「台灣有事、全球有事」,認定北京不敢對台祭出動真格的經濟制裁,只能「避重就輕」,美化「中國大陸依賴台灣」的自我陳述;又如此前的解放軍「圍台」軍演只能是「類封鎖」,只為緩解中國大陸內部對華府、台獨勢力聯袂挑釁的不滿等等。

美國總統簽署《晶片法案》後,再議組建「晶片四方聯盟」,圍堵北京之意明確。(AP)

直到最新由美國拜登(Joe Biden)政府發起的「晶片四方聯盟」(Chip 4)之議,更為台灣喜聞樂見,猛力吹哨給自己壯膽的再一力作。然而,這一切都無關台灣留給自己的退路思考,彷彿「反中」旗幟一豎,只要戴着頭盔衝鋒便能陷陣。

總結各國此前回應台海緊張的發言,尤其鄰近首爾與馬尼拉的態度來看,不願見台海開戰,絕對是各國所願所想;不願無事生非的各國,並非台灣戴着「仇中」濾鏡所見,是為屈服北京,反映的更是個別國家對中美地緣競爭的別無所圖。反之,好發中國威脅議論的美日等國,正因懷抱各自發展私心,視台海危機為滿足自我慾望的轉機,方唯恐台海不亂:面對中國的客觀崛起,美國懷抱必要抑制中國發展,以保全其繼續身為世界霸權的意識,掀台灣問題不過是便宜的「反中」起手式;日本則有國內右翼份子蠢動,長年想藉中國威脅為藉口,破除二戰後和平憲法桎梏,為日本在親美政策下的軍事擴張取得說法。

奈何台灣的國際認識從來「美日化」,始終無法「正常化」,才會自陷國際認識與國際現實的理解存在相當差距。台灣官民掩耳李顯龍的忠言、貶抑尹錫悦的智慧,以及無視小馬可斯的退路思維,皆是台灣長期國際認識「美日化」偏聽的結果,並非區域國家沒有對台示警與示範,尹錫悦與小馬可斯今次「以身作則」要告訴台灣的道理,雖未必是絕響,但台灣可莫要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