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補台灣美術史的空白 台美術館特展現存日據畫作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在日據時期,許多台灣藝術家嶄露頭角卻被歷史遺忘,台「國立台灣美術館」(簡稱國美館)因此計劃在11月28日至隔年4月11日展出「經典再現──台府展現存作品特展,特別邀請日「台展三少年」的後代,包括畫家林玉山之子林柏亭、畫家陳澄波之孫陳立栢與畫家陳進之子蕭成家皆受邀出席開幕記者會,此次特展也期盼通過數字修復展覽圖錄,讓民眾欣賞消失在歷史洪流中的「台、府展」畫作。

台「文化部」部長李永得(右三)、台「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梁永斐(右二)、畫家林玉山之子林柏亭(右一)、畫家陳澄波之孫陳立栢(左二)與策展人林明賢(左一)特別出席記者會。(林君穎╱多維新聞)

「台、府展」即日據時期台灣教育會主辦的「台灣美術展覽會」(簡稱台展)與總督府教育局主辦「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簡稱府展),為當時台灣藝術家主要參加的官辦美展,分為西洋畫與東洋畫。國美館此次舉行的特展,以日據時期台展與府展之現存作品為主題,共展出83件作品,多為台灣畫家所創作,也有展出當時擔任評審的5位日人畫家作品。國美館特別跨館解展,在民間基金會、藝術家家屬與收藏家的合作下,將近百年來分散各處之珍貴現存作品與相關發展史料予以搜整,終於展出台灣美術發展史上的經典作品。

陳進,為台灣第一位女畫家。1927年以三件作品《姿》、《罌粟》與《朝》參加第一屆台展東洋畫部,均獲入選。(沉浸陳進網站)

台灣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日前北師美術館(為台北教育大學之大學美術館)舉行的「不朽的青春」展,同樣展出「台、府展」藝術家的畫作。他強調,1920年代有許多才華洋溢的台灣藝術家,把對於台灣這塊土地的熱情揮灑在作品裏,這是台灣藝術史裏非常重要的一環,這次國美館的特展,相信會讓民眾對於台灣美術史有完整、全面的認識。

梁永斐致詞表示,在台文化部之「前瞻基礎建設—重建台灣藝術史計劃」政策下,國美館於2019年規劃「台展復刻.經典再現」出版計劃,以當代數字技術及印刷質量,將1927年開辦之台展(共舉辦十回),以及1938年由「台灣總督府教育局」接續辦理的府展(共舉辦六回),共計十六回的台、府展十六冊的展覽圖錄重新付梓,讓因時代的遷移流轉、已流失的展覽圖錄重現,以延續保存日治時期台灣美術風貌的重要紀錄,傳承、普及台灣美術史。

日據時期官辦美展的意義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繪畫方面有不少改革。大正八年(1919)創設日本美術最高機構──帝國美術院,並由該機構主辦「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簡稱帝展),一方面讓大眾接觸藝術,同時讓官方意識帶往民間。而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後,總督府便有計劃地在台推行西洋畫、日本東洋畫教育。

由於台灣畫家陳澄波以畫作《嘉義街外》,首次入選1926年第七屆帝展便聲名大噪,在《台灣日日新報》的報道下,來年台灣便催生出台展,而「台展三少年」即是第一年台展入選的台灣三位新生代畫家。當時在總督府的主導下,開啟了台灣藝術家描繪台灣風景鄉土作品的大門,除了有日本想在台殖民過程中,通過藝術展現「台日融合」政策的成果,創造台灣人的「台日共同體」意識外,也有許多藝術家反過來利用這點,凝聚了部分台灣人的集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