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從北平和談到跟風台獨 國民黨的分裂與質變
中國國民黨歷經多次分裂與質變的危機,從剿共「清黨」、寧漢分裂、湯山事件、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失利、李登輝倡議「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等重大事件,無一不重挫國民黨的聲望與實力。可悲的是,國民黨每逢大變後常疾呼要團結振作,但仍不能深刻記取教訓大力整飭與掌握輿情,導致一敗再敗。
1949年2月14日,是南京國民政府代總統李宗仁(1891─1969年)派遣上海「和平使者團」赴北平同中國共產黨和談的日子,彼時國民黨在戰場上敗象已定,但黨內派系傾軋仍紛擾不止。對照聲勢更衰且立場更趨綠營的今日,國民黨的混亂沉痾,實可謂多年來始終如一。
李宗仁遣使求和的背景,是解放軍已漸次取得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勝利,即將發動渡江戰役。而在1948年年底,蔣介石迫於國民黨內主和派的抬頭,不得不以退為進,利用宣布下野謀求東山再起的時間。儘管蔣介石在日記裏曾一度坦言「決心留職奮鬥,不再做下野之想」,然而礙於形勢,蔣介石最終仍決定讓敵對的新桂系李宗仁代己執掌總統職權,自己則保留國民黨總裁的名義,躲在幕後繼續遙控大局,同時也甩脱政治責任的包袱。
這種行徑無疑加深國民黨的分裂與國軍調度,但是戰意甚濃的國民黨CC系(中央俱樂部組織,領導是陳立夫與陳果夫)仍感不滿足,且與蔣介石商議好要阻撓李宗仁的和談嘗試,以免共產黨若真答應成立聯合政府,自己豈不是得被視為「戰犯」處置?因此蔣介石表面上回到浙江奉化溪口故鄉休養,但仍天天接見大批軍政要員指點江山,既指示湯恩伯(1899─1954年)搬運黃金儲備與故宮文物至台灣,又與陳誠(1898─1965年)密議如何派遣大軍部署東南沿海。名義上屬於中華民國最高領導的代總統李宗仁形同被架空,根本沒有支撐和談或繼續作戰的足夠威望。
而且在下野前,蔣介石授意孫科(1891─1973年)擔任行政院長組織新內閣,並把CC系代表陳立夫(1900─2001年)、張厲生(1901─1971年)、谷正綱(1902─1993年)等人塞入閣員名單裏,令李宗仁屬意的主和內閣無法順利運行。連英國駐華大使施諦文(Sir Ralph Clarmont Skrine Stevenson,1895─1977年)都看出這份名單代表國民黨不同派系,向國內拍電報匯報時,精準地分析稱這是為了讓孫科無法達到「光榮的和平」。
儘管國民黨軍隊兵敗如山倒,但蔣介石仍認為作戰有望。且當毛澤東於1949年1月提出國共和談的「八項條件」後,蔣介石還與陳立夫、谷正綱等人盤算,企圖利用和談拖延時間讓國民黨於華南編練新軍50萬,且若有不服蔣介石權威的人士,則派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中統)特務刺殺之。
當張治中(1890─1969年)、邵力子(1882─1967年)等人謀和之意日益堅決後,陳立夫、谷正綱等人隨即以退出內閣為要挾,接着一面向美國遊說繼續援助中華民國,一面打擊李宗仁政府,藉以形塑蔣介石才是不可或缺的國家領導形象。所以當李宗仁欲遣使赴北平和談之際,孫科忽於1949年2月遷移行政院至廣州辦公,蔣介石還命陳立夫出錢慫恿立法委員也同至廣州,令孤處南京的李宗仁得不到和談的法理背書。對此,李宗仁在回憶錄裏批評「在蔣氏幕後授意之下,CC系乃聯合孫科一幫,對我進行打擊」。
李宗仁形容當時「我們的政府既然形成寧穗分立,兩方甚至公開對罵」,如實地呈現在潰敗之局下,國民黨仍內鬥不止的亂象。不得不於2月22日親自飛往廣州要求孫科將行政院遷回南京,結果孫科雖答應北返,但國民黨中央黨部仍續留廣州,逼得李宗仁政府成員不時得兩地奔波。接着孫科又於3月辭職,李宗仁想任命何應欽(1890─1987年)接手行政院長,但何應欽不敢沒得到蔣介石的同意就履任,迫使李宗仁「立刻叫吳忠信打電話到溪口蔣家請示」。結果蔣介石以自己為「退休之人」為由不睬,令李宗仁不得不派吳忠信親自奔赴溪口,何應欽也親身走了一遭,這才讓蔣介石點頭。由此,也可略窺國民黨的分裂與李宗仁的無奈。
何應欽內閣組成後,陳立夫等人又發出中共不得渡江、反對聯合政府、先停戰再談統一的主張云云,干擾北平和談的進行。而當和談破裂後,李宗仁原本也要引咎告退,並要求蔣介石「預為籌劃應付方策」。但蔣介石不肯承擔失敗的罪責,遂一面趁機指示作戰到底、封死李宗仁的和談念頭,一面於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下成立「非常委員會」,聲稱由該機構協助李宗仁統一決策,還安撫李宗仁道「你繼續領導下去,我支持你到底,不必灰心」。
不過非常委員會的組織理由明確宣告「總裁雖已擺脱政治責任,但不能放棄革命之領導」,這讓李宗仁實在忍不住向蔣介石抱怨:「現在這種政出多門,一國三公的情形,誰也不能做事,我如何能領導?」並痛斥蔣介石言談看似誠摯,但「他說話照例是不算數的,嘴裏說得再好聽,做起來他還是不會放手的」,因此開始加快逼蔣介石出國、停止干政的腳步,要求渠把運離的黃金與軍隊全送回來。
平心而論,李宗仁率領的桂系雖久有攘斥蔣介石的爭權意圖,但身為代總統,提出這些要求以統一號令並無不妥。沒想到這些舉動反而遭蔣介石視為背叛,掣肘李宗仁的行徑也就更肆無忌憚。最後,在解放軍的凌厲攻勢前,一盤散沙的國民黨徹底潰散,蔣介石等人撤至台澎等地,種下兩岸分治至今的結果。
國民黨習慣將71年前的大敗歸咎於共產黨的「狡猾」與蘇聯的挑動,未徹底檢討自身違反重慶會談、政治協商會議憲法草案、以及一系列倚恃外援與腐敗貪污的作派如何大失民望。
在2020年台灣總統大選的慘敗後,欲競選黨主席的郝龍斌、江啟臣等人竟也未看出失敗的主因,反而討論揚棄「九二共識」,打算以「接地氣」為由附和台灣「反中拒統」的民意。郝龍斌日前甚至還宣稱要求大陸若不承認「中華民國」將不惜斷絕兩岸三通,卻又自相矛盾地聲明不是製造「兩個中國」,實教人搖頭不已。
顯然,國民黨對於自己口口聲聲要守護的《中華民國憲法》、黨章裏明訂的「追求國家富強統一之目標」、以及孫中山臨終前「和平奮鬥救中國」的總理遺教已徹底拋卻,自身的歷史傳承與民族重任悉數質變。且跟國共內戰時期相比,國民黨遺忘救國救民初心的病症始終沒根治,唯有兩點不同以往:一是當年國民黨猶以中華正統自居,欲與共產黨爭當中國現代化的推手,而今竟恐懼被台灣貼上「親中」標籤;一是1949年國民黨尚有台澎金馬可退守,但此刻既遭民進黨等台獨勢力的夾殺、又以「統一沒時程」為藉口不肯呼應大陸提出兩岸融合發展的和平主張,進退失據的國民黨還能再退往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