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一選舉】周六舉行 剖析選戰十大轉變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台灣「九合一」選舉將於本周六(11月24日)舉行。今次選情之激烈,連台灣人也有霧裏看花的感覺,「隔岸觀戰」的港人恐怕更倍感複雜。除了定期公布的民調及政治人物的「口水戰」外,這次選舉相較以往有什麼不同?《香港01》為你剖析當中的十大轉變。

1.藍綠令人失望 年輕人熱情消失

2014年3月發生的「太陽花學運」,以及民進黨(綠營)喊出的「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口號持續發酵等因素,令2014年的九合一選舉充滿着「給國民黨一個教訓」的氣氛,年輕一代的投票率高達75%以上,遠高於整體約六成的投票率,且大多數投給非國民黨籍候選人,可見國民黨(藍營)當時已受到年輕人的唾棄。結果,民進黨在選舉中大獲全勝,其後更在2016年的總統大選獲得全面執政地位。

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令年輕一代在當年的九合一選舉把票投給民進黨。(資料圖片)

然而,民進黨「上位」後卻未讓年輕人看到希望,不單在「一例一休」的《勞基法》修正案和同性婚姻合法化等問題上,讓年輕族群感受到一次次的背叛,台灣疲弱的經濟亦未見起色。在討厭國民黨、民進黨不可靠、小黨又不成氣候的情況下,本次選舉中,年輕人已再沒有四年前的熱情。

2.「鐵票」不再 施政成果成重點

在2014年選戰後,藍綠地方版圖大翻轉,原本由藍營長期執政的桃園市、新竹市、基隆市都被民進黨攻陷。當時有分析認為,藍營在這些地方仍有「鐵票」,落敗只是支持者一時不滿,特意不去投票的結果。但四年過去,綠營在當年幾個攻陷的地區仍保持領先優勢,如新竹市長林智堅與桃園市長鄭文燦,不僅支持度遙遙領先對手,連泛藍選民對地方的施政滿意度都突破五成。

柯文哲獲台北人高度認同,在這次選舉中有很大勝算。(美聯社)

另一方面,柯文哲四年前能選上台北市長,分析普遍認為一大原因是民進黨當時選擇不派人參選,「禮讓」柯文哲參選。但經過四年施政,柯文哲獲台北人高度認同,在藍綠陣營的丁守中、姚文智「夾擊」下,似乎仍有很大勝算。由此可見,相對於藍綠結構下的「鐵票」效應,施政成果才是目前民心重點。

3.多人「脫黨參選」 分薄票源

藍綠兩黨在今次選舉中均出現分裂潮,多名成員脫黨後再以「無黨籍」名義直接參選,也有人在黨內初選失敗後脫黨參選到底,包括原屬藍營的楊麗環、林信華、蕭淑麗,以及原屬綠營的蘇煥智、朱泰平等人。

「脫黨參選」會造成票源分薄,甚至左右選舉結果。以中南部的嘉義市為例,國民黨本有機會「翻綠轉藍」,但曾連任兩屆嘉義市長的前國民黨副主席黃敏惠參加黨內初選,令原國民黨籍的蕭淑麗選擇「脫黨參選」,民調顯示後者能拉走黃敏惠一至兩成的選票,讓民進黨籍現任市長涂醒哲爭取連任之路少了不少阻礙。

韓國瑜形象「貼地」親民,威脅綠營在高雄的地位。(資料圖/韓國瑜Facebook)

4.最強「刺客」威脅綠營高雄霸權

台灣南部第一大市高雄市近20年來一直由民進黨執政,但其「霸權」在今屆可能出現變數。

藍營在高雄派出的「刺客」韓國瑜形象「貼地」親民,像是一位打拼上來的草根人物,運用接地氣的庶民語言,創造不少話題。他又敢於直言問題核心,如指出高雄「又老又窮」的痛處,說出青年離鄉背井後的失望,使他獲得不少掌聲,在宣傳上屢屢贏得優勢。連有民進黨背景的「台灣民意基金會」選前民調亦顯示,55%受訪者表示欣賞韓國瑜,對民進黨延續高雄執政構成嚴重威脅。

5.「政二代」之戰 血統決定前途?

在今次直轄市市議員選舉中,藍綠兩黨合共提名140名非現任的候選人,當中有50位來自政治世家(民進黨30人、國民黨20人),比重超過三分之一。更令人驚訝的是,當中不少候選人不諱言自己是個「政二代」,更將之作為政治宣傳手段,在宣傳橫額上大大的字寫着「XX的女兒」、「OO的兒子」等,向選民們提醒他們的血脈根源。

陳水扁出席陳致中參選高雄市議員競選總部成立大會,並為陳致中披彩帶。(中央社)

這些「政二代」之中,最具代表性的算是台灣前總統陳水扁之子陳致中。10月28日,陳水扁抱病出席陳致中參選高雄市議員競選總部成立大會,並以「上階不上台」、「錄影致詞」的方式避過保外就醫紅線,發揮其政治影響力。由此看來,「政治世襲」、「血統決定前途」的現象似乎已在台灣出現,市議員選舉儼然變成一場延續政治香火的「政二代之戰」。

6.選舉綁公投 每人最多15票

除了九合一選舉外,最受人矚目的莫過於《公投法》鬆綁後,選舉當日將會有10個公投提案與地方選舉共同投票。兩者相加,每名選民可獲13至15張選票。

由於昔日公投通過的門檻甚高,民眾投票是為選出縣市長及民意代表,再「順便」投公投票。但《公投法》鬆綁後,公投提案、連署及通過的門檻大降,其內容又能呈現台灣的「多元價值」,加上地方選舉選情偏冷,令公投在今次選舉中由配角變成主角,民眾反而對參與公投更感興趣,出現「公投綁選舉」轉變為「選舉綁公投」的奇特現象。

公投在今次選舉中由配角變成主角。(《中時電子報》)

7.前主席搶鏡 「老是常出現」

藍綠兩黨前主席們頻頻亮相拉票,而且得到無數媒體關注,成為這次選戰中的另一「主角」。以前總統兼前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為例,他一會兒被婦女拉去拍照,一會兒又參加日月潭泳渡,重新成為傳媒寵兒及藍營的「輔選大將」。曾因主張「兩岸終極統一」等主張而受質疑的前國民黨主席洪秀柱,聲望也從谷底翻升,各地都有她的輔選足跡。

綠營方面,除了為陳致中拉票外,陳水扁在其他場合也充活「活力」。他以facebook專頁「新勇哥物語」評論時政,向李登輝祝壽破冰、接受日本《產經新聞》「另類訪問」、擔任姚文智競選最高顧問等消息不斷,持續吸引傳媒報道。

相比前主席們的「活躍」,兩黨現任主席的處境可謂十分尷尬,尤其是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其為候選人站台鮮見有台灣人討論。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相信也不好受,其輔選功效不如預期,甚至有傳一些地方候選人認為蔡政府施政不得民心,擔心她來站台會產生反效果。

台北市議員選情激烈,馬英九為現任議員王欣儀掃街拜票。(《聯合報》)

8. 兩黨變弱 小黨仍要掙扎求存

在藍綠兩大黨「夾擊」下,台灣政治環境其實非常不利於小政黨生存,其他勢力只能在夾縫求生。以2014年縣市議員選舉結果為例,國民黨、民進黨及「無黨籍」就佔了97%席次和94%選票,剩下的多數「小政黨」只能靠戰略性合作壯大聲勢。

理論上,在藍綠聲勢大不如前的情況下,小黨應該能從中發展出自己的生存空間,搶奪對藍綠兩黨失望的票源。但影響地方選舉的始終是經營基層的實力,小政黨自然不如藍綠兩黨長期耕耘下來得穩固,再加上政治資源被大黨壟斷,經費、人力都不如人的情況下,更難藉由宣傳方式博得關注。即使是較為成功的「時代力量」,亦要與理念相近的民進黨在選戰上合作,亦因此常被外界質疑是民進黨的「附隨政黨」。

代表「時代力量」參選新北市議員的唐聖捷。(曾柏瑜Facebook)

9.「拒統」意識消減 選民趨向務實

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是年輕族群對馬英九政府兩岸路線的一次集體反撲,也將年輕人的「拒統」意識推上高峰。此後兩年,民進黨借此作出宣傳攻勢,先在九合一選舉得勢,再取得全面執政地位。然而,在北京不斷拋出「惠台31條」、大陸居住證、搶邦交國、阻止台灣舉辦東亞青運等「軟硬兼施」的對台政策後,加上民進黨施政未有起色,年輕人的危機意識已大不如前。雖然民進黨大聲疾呼台灣面臨對岸施壓與威脅,年輕人卻變得務實,更為關心自己的錢包和前途,對那些空泛的政治口號已不感興趣。

選舉前不久,馬英九改口提出「不排斥統一,不支持台獨,不使用武力」的「新三不政策」,這「親陸」說法卻未對國民黨民望造成太大負面影響,足見「拒統」宣傳力度已不復再。

10.假新聞頻傳 成政黨攻防焦點

各樣難以定義的「假新聞」伴隨着農產供銷失序、豪雨成災等議題,在台灣社會不斷發酵,成為選戰中的一大焦點。蔡英文指稱「很多假消息來自對岸」後,也讓此議題提升到「國安層級」,讓「打擊假新聞」無可避免地成了這次選舉的重中之重,除了各機關相繼表態,甚至還有修正《國安法》、《通訊監察法》及《刑事訴訟法》等對策,以「嚇阻歪風」的相關討論。

蔡英文稱「很多假消息來自對岸」。(資料圖片)

相較於蔡英文政府視為「國安事件」,國民黨則批評民進黨把假新聞當成「稻草人」,把「對自己不利的消息」都說成是假新聞,藉此掩飾施政不力的真相。況且何謂假新聞難以定義,藍營批評將來如果真的修法,恐怕成為政府排除異己、打壓言論自由的工具。

假新聞得以成為攻防焦點,一大原因是選舉在即,藍綠兩大陣營都怕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就會不利選情。新聞是真是假不重要,重要的是對自己陣營的有利還是弊。

上文刊載自第138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1月19日)《剖析選戰十大轉變》。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