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線停播|體育台初創大膽輕狂 詹培忠出獎金估波 長毛講巴甲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有線電視交還收費電視牌照,將於6月1日停播,代表全港首條24小時體育頻道有線體育台將完成歷史使命。
《01體育》走訪幾位有線體育台的代表人物,從他們的故事,回顧有線體育台三十載起與跌、興與衰。系列一連五集,第一集,一起回憶有線開台頭三年,那是有線體育台的瘋狂時代。

香港首間收費電視台有線電視停播在即。(資料圖片)

1993年暑假,剛於樹仁學院社會系畢業的馬啓仁(Keyman),來到尖沙咀海港城見工。他鍾情新聞工作,大學期間做過報紙及雜誌的兼職,包括《華僑日報》體育版記者。

馬啓仁在1993年加入有線。(網上片段截圖)

93年馬啓仁獲賴汝正招攬入有線

馬啓仁在《華僑日報》認識了前輩賴汝正,後者在1993年協助有線電視開台,由零開始建立體育台。賴汝正招兵買馬,與盼望投身傳媒的馬啓仁一拍即合。

「我之前喺華僑日報負責體育版,Keyman讀緊大學,有時間就嚟幫下手,佢個人幾精靈,睇嘢報道嘅角度唔錯,順理成章叫佢讀完大學後嚟有線幫手。上頭都有少少負面,唔係好接受,我話『得喇,冇問題,呢個好嘢嚟』,之後佢一路發展,好成功呀,成為一個成功嘅體育工作者。」賴汝正說。

賴汝正向記者展示一個有線電視開台元勳紀念水晶座。(顏銘輝攝)
開台元勳紀念水晶座上有「致賴汝正」的字眼,上面有時任有線主席吳天海的簽名。(顏銘輝攝)

對收費電視一無所知

馬啓仁談到當年見工的趣事:「搵我入去個經理(賴汝正)講,一陣你入去見高層,你話佢知你有電視台經驗,如果唔係就出唔到人工畀你,我話好啦。去到嗰個人問我有冇電視台經驗,我話冇呀,唔知點解又講返真話,結果又請咗我,好美妙咁請咗我。」

1992年7月,政府邀請各界申請收費電視牌照,九龍倉集團有意加入這個新興市場,籌辦有線電視,向政府遞交標書。1993年6月,有線電視獲發12年收費電視牌照。同年10月31日,有線電視啟播,提供8條頻道,成為香港首間收費電視台。

「對我嚟講,真係零,一我唔知電視台做咩,二唔知收費電視做咩。」馬啓仁說。

不只是初出茅廬的馬啟仁,在體育傳媒界打滾多年的賴汝正,即使是開台功臣,對收費電視也沒有清晰實在的概念。「收費電視喺香港冇前科,究竟要點搞?都係傷腦筋,四周取經,參考外國、歐美係點樣,將佢哋嘅模式融入香港。」

賴汝正分享幾張有線時代的舊照,包括邀請前體操名將李寧做節目。(顏銘輝攝)
賴汝正分享90年代出席有線宣傳活動的硬照。(顏銘輝攝)

有線體育台最初以播放美國頻道ESPN的節目為主,配上粵語旁述。本地體壇方面,有線會播學界比賽甚至校運會。這些節目會定時重複播放,方便不同作息時間的觀眾。賴汝正表示此安排乃受戲院的啟發,分為早、午、晚場。

在有線試播時,李德能已經幫手講波。(顏銘輝攝)

那時在香港做體育旁述的人不多,兩隻手數得完,包括為電台及免費電視台有多年評述球賽經驗的李德能。他在1993年7月有線試播期間開始幫手,「真係拍心口,佢哋話有啲節目想試做但唔出街」,那時草創階段,電視台人手緊絀,「冇服裝又冇化妝,乜都冇嘅,總之佢哋話今個星期有場荷甲,我就一手一腳上去搞掂佢」。

李德能直言,「當時嘅原始程度係而家好難想像。嗰時好攞命,牌照未准有線落廣告,成場波抽過嚟,一百零幾分鐘,就係你一條友講,都幾辛苦」。荷甲以外,他當時亦評述過較為冷門的墨超及巴甲。

前立法會議員梁國雄原來曾經在有線客串講巴甲。(張浩維攝/資料圖片)

李德能難忘有次高層邀請了「長毛」梁國雄來一起講巴甲。他說:「(梁國雄)節奏完全唔跟波,你知佢有套理論,齋聽佢講理論係好聽,但將套嘢放入場波度係唔得嘅。佢會講巴西反抗運動、50年代、導致佢哋出現咩文化……嘩!到咁上下就要截住佢,跟返場波講。」

李德能在90年代為有線體育台主持足球節目。(網上片段截圖)

94年馬啓仁初試講波

馬啓仁最初加盟有線體育台,主要負責資料搜集及撰稿,他亦記得開台初期人手少,自由度很大。他說:「包括埋正哥(賴汝正)都係得幾個人。我可以做好多嘢,寫稿、出去跟訪問、編排時間表、寫宣傳稿,任你點試,如果傳統電視台就冇呢個機會。」

1994年某日早上,賴汝正跟體育台同事開會,表示負責當晚球賽的評述員「甩底」,詢問有沒有同事願意頂上。馬啓仁說:「佢望住我、導演加埋幾個人,個個低頭,我諗咗一陣就舉手。我一向對電台同講嘢嘅工作有興趣,但冇諗過講波。不過,自己公司有呢個機會,又冇人講,咪試下囉。」

馬啓仁在1996年出鏡主持歐國盃節目。(網上片段截圖)

這次舉手改變了馬啓仁的一生,也象徵有線一代評述員台柱的誕生。

他忘記了第一次評述的是什麼比賽,印象中可能是荷甲,但他肯定自己講得很差,不堪入耳,慶幸那時有線觀眾不多,否則肯定被很多人投訴。有線在1994年有10.9萬用戶,到1995年增加至15.6萬。

「好開心逃過咗一段應該會被人鬧嘅日子。如果我出道嘅係TVB(無綫)、ATV(亞視),一開始已經有好多人睇緊嘅台,應該好快就會被人foul(淘汰)咗。」那時馬啓仁除了評述足球比賽,還夥拍香港一代籃球名將吳柱業講NBA。

「其實我係講得幾差,我有錄起嚟自己聽到。既然機會嚟,不如講好啲啦。」

回望以前初學講波的歲月,馬啓仁笑個不停。(顏銘輝攝)

馬啓仁初期模仿林尚義

學習的第一步是模仿。馬啓仁錄起免費電視台的球賽,坐在床上,望住床尾內置錄影機的電視機,細心聆聽評述,將有用的句子及用語抄下來。他說:「講抄嘢、語氣呀、術語呀,一定係『阿叔』林尚義,佢畀你睇到評述嘅功架。我自己本身鍾意潘宗明,佢把聲比較斯文,文質彬彬啲,我都鍾意聽佢。」

大概一年半載後,馬啓仁略有小成,但發現模仿的問題。他說:「我成日聽住自己講成點,由一開始一塌糊塗,但有日聽聽下覺得咁似一個阿叔嘅,其實嗰個係我嚟,啲語氣用字全部扮晒一個阿叔。嗰陣都得廿幾歲,唔得喎,警戒自己唔可以一味學人,諗下有冇可以似返少少自己。」

有線體育台初期播放ESPN的節目時,粵語旁述皆不用出鏡,但突然有日時間編排出現空檔,旁述需要出鏡15分鐘。那是馬啓仁首次在鏡頭前亮相,但他記得是一場痛苦的回憶。

在90年代到千禧年初,李德能及馬啓仁不時拍檔講波主持節目。(網上片段截圖)

馬啓仁:出鏡比死更難受

「係歐聯嚟,唔記得拜仁定咩,我係拍正哥。」他說:「之前嗰晚瞓唔着,我諗住講波都係講下,冇諗過見樣,同埋嗰陣我講嘢都未掂何況係見樣,結果戰戰兢兢咁出咗鏡。」

沒有人指點教導,馬啓仁連望鏡頭都不懂,只懂望住地下的電視。他難忘那時的感受:「出鏡經驗比死更難受,直頭唔想再做。」而且下半場訊號出問題,他要在沒有畫面下不斷評述,極具挑戰性。他續說:「講到上氣唔接下氣就嚟斷氣,唔知點講,又唔知點發揮,嗰陣先出道一兩年,冇幾多知識可以講。」

2006年世界盃決賽,有線由李榮基(左起)、李德能、馬啓仁及潘源良評述。那時馬啓仁已經是香港一線的講波佬,出鏡駕輕就熟。(網上片段截圖)

新電視台、新團隊、新營運模式……在一切全新之下,加上觀眾不多,有線體育台沒有傳統電視台的包袱,不斷創新突破。1995年夏天,有線直播美洲國家盃,邀請當時幾位立法局議員做嘉賓,包括李華明、程介南、詹培忠及黃宏發。詹培忠期間一時興起,更開出5000元獎金,邀請觀眾競猜整項賽事的總入球。當時擔任主持評述的李德能記得節目氣氛好玩,幾位議員都熟悉足球。

詹培忠在1995年曾到有線做嘉賓講波,還開出獎金邀請觀眾估波。(李慧娜攝/資料圖片)

李德能即場翻譯兼講波 「真係標汗,好冒險」

有沒有想像過粵語旁述會出現英語?有線體育台在95/96球季首次播英格蘭足總盃,他們邀請過外籍嘉賓講波,但就辛苦了旁述李德能,他時而用粵語講波,時而用英語問嘉賓,跟住再「轉台」用粵語翻譯嘉賓的說話。在雷丁對基寧咸的第3圈,嘉賓是曾經在基寧咸踢過一季的譚拔士(Dale Tempest)。譚拔士當年是香港甲組聯賽的外援,效力東方。

之後熱刺的一場足總盃,有線更大膽地邀請前熱刺的阿根廷中場阿迪尼斯(Osvaldo Ardiles)做嘉賓。李德能說:「佢嗰陣咁啱喺香港,做教練帶清水心跳喺體院做季前集訓,咁不如搵佢上嚟做嘉賓,佢又肯喎。」

前熱刺球員阿迪尼斯竟然曾經在香港與李德能一起講過波。(Getty Images)

「佢同譚拔士唔同,本身係講西班牙文,啲英文係去英國踢波之後先學,佢啲西班牙口音聽到我想死,第二佢談論嘅話題好闊,講下英國波,又講下個人經歷,又講下佢拍電影《勝利大逃亡》。」李德能記得半場休息時,更呼籲球迷打電話來問阿迪尼斯問題。他說:「問乜都得,大佬呀,真係標汗,好冒險!嗰場直播,係我做過其中一次最辛苦。」

「有線又真係夠膽咁做同試,換轉喺免費電視台,肯定唔會咁樣做。我嗰時都叫年輕,唔識死,你夠膽畀我試我咪試,回頭看,呢啲嘢真係一世人一次,但我至少一世兩次喎,又譚拔士又阿迪尼斯。」年過六十的李德能回望那時三十出頭的自己。

「呢啲係金錢回報以外嘅滿足感,你諗下以後仲會唔會可能有?真係好渺茫,呢種咁夠膽試新嘢嘅空間。」李德能說。

馬啓仁主持2006世界盃抽籤的節目。(網上片段截圖)

馬啓仁亦感謝賴汝正、孫郁標等時任高層給予機會:「佢哋畀我嘅幫助係,唔係話每日幫我啲咩,而係開咗好多綠燈畀我。對我呢啲乜都唔識但乜都肯試嘅人嚟講就好難得。」

由1993年開台到1995年,有線體育台就像一個初生嬰孩,還未在市場上站穩陣腳,甚至很多市民都未知有線為何物。不過,這個階段的有線體育台充滿活力,不斷嘗試,探索充滿未知的可能性。

直到1996年。

賴汝正、李德能及馬啓仁都認為,這是翻天覆地的一年。

「有線體育人」第二集:體育台輝煌歲月始於歐國盃 德能Keyman黃金拍檔講英超

有線在1993年以「九倉有線電視」之名獲發收費電視牌照,營運30年,將於今年6月1日停播。(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