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朗專訪|關於勝利哲學 張家朗的佛系 是一種潤物無聲的境界
【導讀】成長是一本回望才能讀懂的小說。
縱橫交錯的人事物,微妙地層層推演,在歡欣、失落、悸動、心痛間,時間已令你成為強大的人。
成長之第四回,延續上一章一個未有答案的疑問。張家朗,到底明咗未?
張家朗的成長故事,進入第四回之前,不妨先重溫:
少年劍神張家朗:請忘記我是亞洲冠軍|成長之第一回(2016)
張家朗在沉靜的空間自省 那是人大了的勇氣|成長之第二回(2018)
張家朗的後奧運自白 這一年,是徹底地懷疑人生|成長之第三回(2021)
上次碰面是一年前。當時張家朗從東京帶着金牌回來不久,社會氛圍還沉醉於港隊史上最佳的1金2銀3銅奧運餘溫。那個篇章,他留下一條尾巴:「奧運金牌要用時間去明白,我覺得自己未明,但不知道未明什麼,也不知道要明什麼。但會不會唔明好過明?」
一年之後,趁他賽季完結回港,再次霸佔他半天假期。打風前夕,火燙的空氣恍如靜止,翳焗難耐。張家朗早了半小時到達,泊好車,逕自從必列啫士街走到普慶坊街角,先去café取位。
跟他從沒多餘的客套,同枱食飯甚至可以率性地各自靜默掃手機,直至店員端上芝士奄列配煙肉蘑菇,他笑笑,「其實我叫咗兩個餐」,再來是一份8安士西冷牛扒配薯條。放假隨心,但不放肆,他仍會每天抽空健身、練步法,見面前的早上,他去了浸大做gym,「要放電,否則睡不着」。
毒辣的太陽令我們一直hea在café,不願離開冷氣的懷抱。他從不健談,但今天兩個多小時裏,我們聊點八卦、來點「X噏」(沒有比這個無法出街的詞語更貼切),談得更多是人生的追求,例如名利、關係、得失、自我價值。他壓低嗓門輕聲說話,café的音樂近乎蓋過他的聲量,但語氣比從前沉穩踏實得多;他沒豪情壯語,對各個話題卻有着簡潔率真的告白。昔日只懂害羞回應「嗯」、「係」的話題終結者,終究成為有經歷的人。
每次落敗我都有餘震,心裏不停loop:點解輸?loop完,我會重新面對失敗,跟自己對話,想進步就要好好了解自己。
旁人或許覺得,他以24歲之齡奪得奧運金牌,緊接的賽季贏了世界盃冠軍,世界排名升上第一,世錦賽又歷史性摘下銅牌,人生勝利組的際遇難言「經歷」。但當他談到7月世錦賽前第二次觀看米高佐敦紀錄片《The Last Dance》,卻帶點不同的況味:「不在那個位置,不會真正明白。『見到』和『體驗』是兩回事。」
他提及片中情節,1993年華盛頓子彈的L史密夫(LaBradford Smith) 當住MJ頭上取得37分,MJ為激發自己在翌日賽事着火飆分,竟杜撰L史密夫賽後對他說了句「Nice game, Mike」。張家朗奧運前第一次看到這幕,無法理解,如今卻另有體會:「MJ經常找方法激發自己,甚至『作故仔』,之前我覺得『好黐線』、『使唔使咁』。但今次再看,啟發很深刻。當一般正常軌道是努力一段長時間才得到冠軍,冠軍是最後成就,我卻相對較早到了這一步,此後應該追求什麼?我開始理解MJ為何不斷找動力motivate自己。」
小資料:張家朗2021/22賽季成績
1. 世界盃:冠軍(巴黎站)、8強(貝爾格萊德站)、16強(普羅夫迪夫站)、32強(開羅站)
2. 大獎賽:64強(仁川站)
3. 世錦賽:季軍
4. 亞錦賽:冠軍
5. 季度世界排名:2(4月至7月曾升上第1)
對於張家朗,MJ式作故仔復仇未免太極端,「我淨係想繼續打劍」,所以他從來不以什麼金牌、冠軍、世一作為動力,反而要日常生活充滿各式各樣的期待,從不舒適的過程尋找安穩實在,不令自己處於一潭死水。例如隊內各種熱身遊戲,他都視之為樂趣,享受跟隊友鬥的過程,「我不好鬥,但好勝,熱身玩波都想贏,如果輸了,明天就更努力」(難怪有隊友稱他為「好勝心之霸者」)。
當然,他「想贏」的目標,遠遠不止玩波遊戲,他直白地提出奧運個人賽三金,「因為前無古人,我想做第一個」,但如何詮釋「想贏」,卻是有趣的課題。我想起他兩個月前在世錦賽8強再次於9:14的落敗邊緣中反勝,看得人血脈沸騰,當事人倒是心如止水,連分牌都沒看,「我冇咁多記憶體」,還以為自己有11、12分。「想贏」的另一面是「怕輸」,張家朗卻看得簡單,輸,不就是一次自我對話而已?
「首先要明白,輸好正常,不可能次次贏。坦白說,每次落敗我都有餘震,心裏不停loop:點解輸?loop完,我會重新面對失敗,跟自己對話,想進步就要好好了解自己。如果是休息不好,那比賽前就早點睡;接着是檢討技術,是處理不好嗎?再想下去,黐線啦,技術我根本識,乘數表會不會無端端唔識背?做不好大都是心態問題,可能是驚輸。小時候我只會打自己最強的東西,但落後時不能這樣,要想對策、要改變,頭腦要清晰,不能一味逞強,明明技術戰術都掌捱在自己手中,卻跟了別人的節奏。」
小資料:誰人拿過3面奧運男子花劍個人賽獎牌?
1.意大利劍手Giulio Gaudini(1928銅、1932銅、1936金)
2.法國劍手Christian d'Oriola(1948銀、1952金、1956金)
3.前蘇聯劍手Alexandr Romankov(1976銀、1980銅、1988銅)
過去的賽季,張家朗大半年都在外地,每次比賽之後的whatsapp語音訊息,他總是慵懶淡然,例如季初奪得世界盃巴黎站冠軍,全城冀盼他的世界排名,結果等足半季才等到「世一」,當事人卻只傳來一句:「我冇check(排名)呀,冇理過。」
他一直清楚自己的追求,「只要我重視,就會好在意」,白色衫有污漬他會整天不停注視,座駕有一點花痕都要馬上維修保養,他知道未來重要所以不擅長讀書都毅然讀大學,深知金銀銅牌只是表面的開心而非心之所屬,「打劍就係打劍」。那些他不重視的,他的確輕描淡寫得令人難以想像,例如他不擅長交際應酬,公開活動可免則免;他不習慣成為別人焦點,那天在太平山街被途人捉住合照,他禮貌地留影卻總有點呆呆的,放假寧可睡覺玩貓;鎂光燈不是他的人生目標,劍擊以外的計劃,他極度精挑細選。
他為人內歛慢熱,但對待身邊人率性純真,內心總留有孩子氣,想起那天他自言從24到25歲的一年變化很大,以為他要說什麼至理名言,他卻說:「四捨五入囉,25歲好老喇!」有時我們會被他的悠然自若騙倒,深恐大男孩不知世道人心。但只要細細咀嚼他的話,卻覺潤物細無聲,「奧運獎牌明咗未?好像沒什麼可輸了,打劍更佛系」,那種舉重若輕、less is more的境界,局中人一直心中有數,驚心動魄的,從來只有身處局外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