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攻略|5項裝備不可或缺 提防3種自然災禍 玩得安全至重要
最近,在郊野實在發生了太多不幸事故,有墮崖,有墮澗失救。想說「玩到死」並不是福氣,而是為身邊人帶來無限的痛苦!而且郊野位處偏遠,真的出事了,比在城市出事更難救援和治理。玩郊野怎樣能夠安全一點?不厭其煩,也要不斷重申,希望搜救人員可以出動少一點。
1. 地圖
永遠不要以為自己熟路而毫無準備。在互聯網世界,有網絡及全球定位系統(GPS)輔助,事情已好辦得多,只需同時開着手機的行山App、GPS,沿着螢幕上地圖所顯示的路線便可走出困境。
不過,山上不是隨時都有無線網絡,提提大家要先下載附近地區的離線地圖。另外,地政總署的郊區地圖仍是最可靠的夥伴,最好帶備傍身。出發行山前,也應向熟悉的人交代大約路線。有時邊行山邊打卡,在網上留下足跡,最後亦可能救了自己一命。
教你用「GPS遠足留蹤」服務:
🏃🏽♂01體育行山專頁:靚景推介 裝備介紹 人物訪談🏃🏾♀
🏃🏽♂行山前先睇路線片:咖喱山行山攻略🏃🏾♀
🏃🏽♂立即訂閱01體育Youtube頻道,了解更多行山及體壇資訊🏃🏾♀
2. 哨子、電筒和頭燈
行山朋友常因為想減省重量,捨棄這些「濕碎」小物,但一旦意外發生,或無法預計時間而需要摸黑,就知道它們有用。它們亦可用作發送求救訊號──手機的電筒未必夠光,也要省着電用作通訊。
民安隊教你如何用哨子求救:不建議行山客亂帶繩索 亂吹哨子會影響救援行動
3. 後備衣物
指發生意外時能保暖的額外衣物。假如要在戶外緊急露宿,或全身不慎盡濕,它可以發揮重要的保暖作用。但不要帶得過量,並要用膠袋密封。
建議放入背囊的行山裝備:
4. 山洪
香港山多雨多澗多,溯澗是不少人喜愛的活動,但也是充滿危險的活動。有些人覺得愈大水愈好玩,但一旦估計錯誤,分分鐘小命不保。山洪暴發通常在大雨後三天內出現,因此即使雨後初晴,也不要接近山澗、河谷。
5. 雷擊
閃電擊傷的致死率約三成,如果天文台預測有雷暴,請取消戶外活動。如在中途突遇雷暴,要自保的話,首先要離開水面、樹木或桅杆;除下身上和背囊的金屬物品,如皮帶、髮夾、背包背架、金飾、戒指等。在高處者,要儘快往低地走避,並尋找建築物庇護。不然,應馬上抱頭屈膝蹲下,盡量減少與地面接觸的面積;而且最好踩在絕緣物體如膠雨衣、睡墊上。
【湯兆昇博士分享行山遇雷暴小知識】
相關文章:行山|中大物理系講師拆解雷擊意外 收起手機眼鏡沒有預防作用
6. 山火
香港沒有天然山火的紀錄,自然環境也排除了引發天然山火的可能,所以山火大都是由欠缺公德的人士造成的。遇到山火,不要試圖撲滅;要保持鎮靜,估量出一條下行的逃走路線,可從以下方面考慮:山火的蔓延方向(不要跟着火蔓延的方向走!)、附近小徑的斜度(選擇較易行的路線,最好是現有的小徑)、附近植物的高度及密度(選擇少植物的地方)。若無路可逃,就以衣物包掩外露皮膚逃進已焚燒過的地方,可減輕身體受傷的機會。不要走進密林及草叢!
民安隊分享遇山火時的應對方法:出發前留意「前一後二」天氣 隊員憶述險遭雷擊
7. 不要試膽
近年,隨著社交網絡興盛,「跳潭」的風氣也愈來愈盛,兩者之間必然有關係。我雖然鼓勵年輕人大膽踏出舒適區,但同時,他們也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跳下未知深度、不知水下有多少陷阱的水潭,隨時導致腦震盪、傷及脊髓神經,甚至癱瘓,以後無得玩。
最後,當然不要獨自上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享受郊野亦如是。
【同場加映!了解更多行山冷知識】
【夏天行山】從選擇路線起避免中暑 必備消暑小物助身體散熱降溫
夏天行山必備12件小物(按圖放大):
與其問人難度幾多「星」,不如問以下問題更實際:
行山前先了解行山禮儀:
【文章轉載自「野Guide - 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原文:玩要安全】
【野Guide】多元化網上雜誌平台!以【香港人視野・香港人足跡】的理念去探索世界,俾喜歡行山露營、運動跑步、綠色生活、生態保育同深度旅遊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