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公社】中超限薪令規管欠全面 完全撥亂反正尚有幾遠?
中超推行限薪令,本意是推動球會財政健康和獨立,進一步改善聯賽的生態環境,藉此讓球市回歸理性。但是,落實政策的終極敵人,往往是足協機構自身。
大家信得過中國足協的監管能力嗎?
撰文:高俊賢@運動公社
中國足球要長遠發展,的確需要更健全的財政管理。由設置工資帽(設定嚴密的薪酬佔總支出比例)、邀請第三方機構統一審查球會財務數據、統一球員單場奬金限額、外援轉會費限制,乃至打擊陰陽合同,足協新政的規管力度之強、範圍之廣,都是前所未有。相信大家對泰維斯效力上海申花的往事(2017年)記憶猶新,他的職業態度就是中超泡沫,和市場投入瘋狂至失衡的標誌。或許,此舉會犧牲中超球會在亞冠盃的競爭力,但如果球會一味盲目引援,投資者未能取得合理回報,聯賽更難持續發展。另一邊廂,中國一方面需要培育更多本土新秀,亦要利用全新的監管制度,限制他們的薪酬瘋狂上漲,以免令他們失卻出外發展的意慾。這方面,中國足協是借鑒了澳洲和俄羅斯這一正一反的例子,原意值得充分肯定。
歸化球員限制不清 算土炮還是外援?
不過,限薪令措施充滿漏洞。根據目前足協的指引,國內球員的稅前頂薪不能超過1000萬人民幣,而入選國家隊的球員,頂薪可以上調20%。足協當局固然有心引導球會重視為國家隊造血,而且對於U21球員的限薪令也訂立了出場次數的標準,進一步防止國家隊球員的尋租空間。值得留意的是,歸化外援的薪酬問題應當如何處理,足協並沒有提及。他們應算作外援(稅後年薪不超過300萬歐元),還是算作中國球員(稅前頂薪不超過1000萬人民幣),當中已存在極大的灰色地帶,亦可能出現不公平現象(尤其是像廣州恆大一類的大球會在大規模引進歸化外援的時候)。
薪金以外收益 規管情况反映決心
但相對於歸化球員薪酬問題,更大的問題來自足協執行監管的能力。設想一下,一般球會都可以通過母公司或者其他相關機構的代言開支,彌補球員的薪酬、奬金和簽字費。中國足協如要進行監管,就要通過稅務、法律部門進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即便要繞過跨部門監管,亦有許多捷徑。要不直接以實物,甚或BitCoin等虛擬貨幣交易,要不利用關聯交易向球員支付巨額佣金,因此還有許多法例問題,尚待完善。轉會問題一旦牽扯到外援,有許多調查都要伸延至境外,資金來源和人脈關聯盤根錯節,足協當局能花多大的決心去追查,依然是個問號。
限薪令立意雖好,但是真要執行起來,將會是對中國足協的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