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山人】遠足泰斗李君毅逝世十年 半生闡揚香港奇山異水
李君毅,號千景堂,筆名孟岑樓(註一)、方寸木、一心和李中一。1918年12月12日生於廣東中山縣隆都鎮涌邊村,2009年1月9日於港島瑪麗醫院逝世,享壽92歲(註二)。
文、圖:中國香港旅行遠足聯會會長梁文偉先生、野外動向HK Discovery Team
先生1933年隨父母來港定居。1934年初中畢業於石岐中山縣立中學。1937年正值抗日戰爭時期(註三),先生聯同中山市沙溪鎮涌邊學校李華日校長籌募設立一所容書萬卷的圖書館,更與校方合作在校內開辦免費夜校,並親自編印教材為村內成年失學群眾啟蒙文化,更藉此宣傳抗日救國大義。
1938年高中畢業於廣州「省立第一中學」(註四),同年冬重居港島。1939年4月香港青年記者學會假座堅道中華中學主辦第一屆「中國新聞學院」開學典禮,先生脫穎出衆,以第一名被錄取。同年8月8日修業期滿,大部分肄業生回國加入新聞採訪或編輯行列,惟先生則更上一層樓,1941年12月2日首先乘船往越南,後從雲南入四川成都考入金陵大學(註五)就讀新聞系,惜逢戰亂,經濟補給被迫終斷,惟有以半工讀方式鍥而不捨苦撐下去。
曾任珠海書院講師
期間燕京大學也因戰亂從北平遷到「金大」附近,先生得悉「燕大」以新聞學系最強,遂加修由張琴南、蔣蔭恩和張明煒教授的高級課程、吳宓先生所授的西洋文學和蕭公權先生所授的西洋政治思想史。如此說來,先生可說既是「金大」學生,也是「燕大」學生。1948年以優異成績獲頒金陵大學文學士銜。
先生於1949年在上海結婚,證婚人是亦師亦友的中國著名漫畫及散文學家豐子愷先生。先生於1953年在香港創辦「李氏書樓」,教授英語、會話、文法、作文及翻譯;其賢內助李江景緹女士乃浙江寧波人,學貫中西。夫妻育有三子、四女(註六),夫人負責教授英文打字、CIF計算法及出入口貿易知識,可謂夫唱婦隨,桃李滿門。先生又於1968 至1971年期間曾在珠海書院任羅香林助教兼任「香港風光」講師。
1973年先生雙耳失聰,1975年「李氏書樓」停辦。 先生在旅界德高望重,貢獻殊多。1992年榮獲全港第三屆傑出長者獎狀。其他還有中國香港旅行遠足聯會榮譽會長、樂善行名譽會長、友晟出版社名譽顧問等。
被尊稱行山界「老祖宗」
先生高足陳溢晃、資深報人兼體育界名人韋基舜、旅聯顧問朱石年先後撰文推崇他為「現代徐霞客」、已故旅聯公關顧問宋三郎稱他為「行壇泰斗」、山林隱士筆名介子則冠以「一代巨人」之雅號、綠林高人黃梓莘讚為「旅行界哲人」、前旅聯主席黃振聲則賦以「至善禪師」之名、旅聯學術顧問梁榮亨稱他為「泰山北斗」、亦有後進者尊他為「老祖宗」。
時勢做英雄,先生得以一代强者處於領導地位,已故林金城(未名社創辦人之一,成立於1958年)及也有現代徐霞客之稱的旅行家朱維德(人稱朱翁)更賦以「戴高樂」的渾號,象徵有冒險犯難,獨斷獨行,勇往直前的精神;亦相等於論語所說「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之義。此外,著名報刊專欄作家小思、陸離、石琪、葉彤及香山亞黃也是早期山海行友之一,且分別在其專欄撰文推崇先生的豐功偉績。
2004年先生更設「茂芳冊府」於樂善行工作坊,藏書萬冊;而「茂芳冊府」四字則由亦師亦友饒宗頣國學大師親題,尤以「冊府」二字,先生更高度激賞,特修函恩師敬謝,稱「此乃晚一生最榮樂事,何止雀躍三百而已。」
1967年創辦「山海之友」
李君毅先生於1938年冬首次参加由「庸社」主辦的「乘船往東涌登鳳凰山」節目,自始情繫山與海。「庸社」是由華僑日報主編吳灞陵於1932年創辦,以紀律嚴明見稱,觸發先生另起「爐灶」,鼓吹自由活潑,不設參加條件的旅行隊,遂於1967年4月21日創辦「山海之友」(The Hong Kong Explorers)。
山海之友的創辦人除先生外還有、骨幹何永年,余德華、杜國樑、嚴日初、陳卓英和九弟李君聰等。與其說是時勢所做成,不如說是先生個人的地理學之所知與興趣之潛意識的激發。他嘗言於1936年春在廣雅書院就讀時,隨生物學老師何覺夫遨遊羅浮山「飛雲頂」,因此而酷愛遠行。
1969年率逾500人夜登鳳凰山
1967年4月21日(星期五)公眾假期,山海之友首次公開舉辦不設交通「港島九塘連走」遠足活動(註七),先聲奪人,創下300多人佳績。第二炮於4月30日舉辦「元荃古道行」再創高峰,參加者達500人之多,旅遊車共十輛。
1969年夏曾創下500人東海破邊洲穿游紀錄,同年冬又創下490人齊登八仙嶺的佳績。此外,另一皇牌節目「夜宿寶蓮、凰凰觀日」更是一年一度的盛事,參加者達550人之眾,可見深得當時各界新進行友的擁戴。
是年內,先生曾應邀在各社團、大專及中學校以「旅行」為主題作公開演講,尤以1967年4月7日應聯合國香港協會假大會堂九樓演講、題為「豪情旅行與香港青年」影響廣遠而益信。
親自命名香港九大石澗
先生於1959年應資深報人兼旅行及地圖家黎敏斐之引薦在海光地理雜誌撰寫「登山臨水篇」,名聲大噪。1962至63年期間又在良友畫報發表旅行專文。
1964年起李經常在華僑日報旅行雙周刊、中國學生周報、幸福家庭、野外雜誌、星報、文匯報等報刊撰文闡揚港境的奇山異水,且力言「平洲之石、東海之洞、大帽之澗、大浪之灣」列為香港四大奇觀,而九大石澗如「大城石澗」、「屏南石澗」、「雙鹿石澗」等更是李君毅親自命名並在其專欄公開發布。
1965年曾幕後代其同學為新晚報逢星期三出版《旅行家》周刊主筆,哄動一時,1967年後改由攝影旅遊家陳迹接掌。著作有《登山臨水篇》、《香港山水第一集》、《古今文挈華》、《英語語法24講》及《英文字典音標使用法》等。珍貴的幻燈片特輯有「彩色新界」、「彩色香港」和「彩色大嶼山」等。
期間旅行節目更創下多個第一:
(1)包用海上遊覽社(Watertours)的中式豪華遊船長期遍遊港境東海、西海、南海和東北海諸島。
(2)包用昔日油麻地小輪(HYF)屬下的水上的士(飛翔船)串遊吉澳、鴨洲、東平洲三島。
(3)包用城巴及中巴雙層巴士環遊新界;
(4)1975年與昔日的教育司署康樂體育事務組合辦「康樂遠足旅行」活動。同年,李更應容德根康體主任之邀選派6名山海服務行友,參加西貢外展訓練學校(Outward Bound School)度身訂造為期共14天之遠足領隊訓練課程(初級7天加高級7天),成員包括馬楚銘、蔡定祥、康顯生,曾德華、陳仕傑及筆者(即中國香港旅行遠足聯會會長梁文偉),而強人林澤錦(曾任旅聯顧問)更是當年主要導師之一。
(5)参與HYF所舉辦之「玉泉旅行團」水陸複式海島領遊服務。
「欲通遊世界,必先知遊香港」
李君毅先生熟讀《徐霞客遊記》,早期的交通券正面印有「欲通遊世界,必先知遊香港」的豪言,背面則印有徐霞客的佳句:「途窮不憂,行誤不悔。倦則寢樹石之間,饑則啖草木之實。不避風雨,不憚虎狼,不計程期,不求伴侶,以聖靈遊,以驅命遊,亙古以來,一人而己!」奉為圭臬,且視作千景堂精神。
2000年12月11日旅聯假座中業校友會曾邀請先生主持學術講座,他亦以「徐霞客黔滇邊地遊程述要及我們現代旅行者所宜走的路線」為題。
史學大師羅香林教授編著之《國父在香港的歷史遺蹟》一書曾邀請李重臨各地作複查增補之舉。兹摘錄大師附註以記其功:「友人李君毅先生、最熟於香港九龍新界之史地情况,以其無山不登臨,無處不探究也。而又特善攝影,所攝有關照片,凡萬餘幅,現經撰作「香港山水」一書,亟待出版。本文所述國父在港遺蹟,多數皆由余與李先生同往巡禮印證者。」
精通詩詞歌賦
先生對詩詞歌賦書序亦偶有所作,最令筆者深刻的詩有《名牌旅行》:「一灣水沸百灣寒,一徑名成萬徑荒!獨放扁舟西海去,未名灘畔沐秋涼。」詩中「一灣」指盛暑時插針不下的淺水灣,而「一徑」則指忽然紅得發紫的麥理浩徑。
先生曾取南宋詩人姜夔(自號白石道人)「惜紅衣」詞韵為記「林蓮古道」(註八),詞曰:「簟枕新涼、郊原換日、笑聞無力。細賞翠崖、揮剪破蒼碧。嬌眉贊好、幸此身林蓮行客。岑寂、高雁群飛、說西風消息。山田曲埂、廣野吹香、紅衣未狼籍。臨流試念家園、眇天北。可喜朝陽芳草、欣共美人遊歷。問甚時同賦、四百古道秋色。」
先生家住中上環,喜愛之情,日久彌堅,常說樓高與山齊,顧頒之間,每有會意,自擬一聯: 「高處生涼,顧頒檻外三山,太平大帽鳳凰,邇遐可揖; 崇樓養志,矜憐櫥中萬卷,輿史羣經子集,今古交輝。」
先生常掛在咀邊的一首唐詩是白居易之《盧山春滿》:「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旅行狂梁榮亨編著的《香港探祕遊》一書,先生亦以此詩借題發揮作序。
有人問先生富貴的標準是什麼,他則引用從前江蘇常熟人汪應銓所說「人生何謂富?山水遶吾廬。人生何謂貴?閉户讀我書」作為自己的寫照。
此外,錢穆(先生恩師之一)、羅家倫、陳湛銓、張其昀、王雲五、唐君毅、牟宗三及程滄波等大師著作也一一涉獵。先生既讀萬卷書,也行萬里路,相輔相成、胸懷益廣。足跡遍及美、加、墨、日、韓、星、馬、泰、土耳其、西伯利亞、希臘、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前蘇聯、前南斯拉夫、澳洲、紐西蘭、北非、南非和神州名地。
筆者過去常利用傳真機與先生挑燈夜談,包括其一生的心路歷程、讀書心得、字辭辨解、山海旅話和處世做人等哲理。令筆者深深體會:一句啟示,可以喚醒你一生的渾噩;一句警語,可以挑起你一輩子的自強。
先生曾言「少壯不宜輕感慨,文章尤忌訴悲哀」,唯臨終時之筆談多傷感去日苦多,其中二首詩更令筆者忐忑不安,以「朽人」筆名自白為「遲夜抒懷」: 其一 「子規啼血四更時,窗下枕邊涕未消,耄耈生涯原非易,冊藏遍讀路還遙」。 其二 「一旦歸土盡昏黑,照明無計怎看書,兒孫親朋陰陽隔,如何寄託有誰知。」
筆者閒時喜讀佛理,故引用彌勒佛對聯「大肚能容容天容地諸事無所不容,開心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諸一笑」奉上心靈雞湯。因先生晚年篤信基督真理,故又以「願耶和華賜你身心康泰」的祈福以解愁困。2008年聖誕三天假期,旅聯顧問區恵琴主動到其府上清理重排客廳藏書,其後即傳真拜謝,函稱二十年之大樂,老懷開慰,確是耶和華的恩賜云云。先生過獎矣。
2008年12月12日先生自作壽宴詩一首:「祥光瑞氣彩雲馳,蓬海湖天景物奇,今日欣逢千耈宴,子姪孫友樂瑤池。」(註九)李性資明敏,氣宇軒昂,高瞻遠矚,正氣凛然,特立獨行,誨人不倦。他一生在書海神遊,手不釋卷,博古通今,滿腹經綸,引經據典,尋根究柢,章法嚴謹,文章雋永,字字珠璣。他把山和海靈活多變地發揚光大,如水陸複式臨水登山,峯嶺橫跨縱走,溯澗穿林,綑邊至極(註十),穿洞尋幽,古蹟探祕,文物搜奇等,居功至偉。今哲人雖萎,惟典範長存。旅聯同人對先生之遺教與遺愛永誌不忘。
姑且借用李叔同的「送別」憑歌寄意:「長城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筆者再賦詩二首,以表哀思: 其一李老博學文采優,君創山海聲譽厚,毅堅不屈傲同群,傑出長者復何求;其二,千景堂主天際去,我寄傷懷思憶追,心非草木豈無感,痛失良師衣沾淚。
筆者按:有關先生的生平,部分資料是參考旅聯顧問朱石年先生(春秋雜誌撰稿人)於2000年夏為《旅聯之聲》撰寫「記我的朋友李君毅」大作。
註一:孟者、首也。岑樓,指峯之銳者。
註二:先生堅持懷胎期間也算一歲。
註三:1937年7月7日發生「盧溝橋事變」,天津、上海先後淪陷。
註四:1935年改稱廣東省立廣雅中學。前身是廣雅書院,1887年由清朝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州西村籌建,正式建成於1888年,是當時全國四大學府之一。
註五:金陵大學是美國衛斯理會(Methodist Church)在中國創辦的基督教會大學。金陵大學1888年創立時名為匯文書院(The Nanking University),1910年匯文書院改為金陵大學(University of Nanking)。1934年,金大又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承認與其他國際間之大學同等學術地位,並能自行頒發獲國際認可之學士和碩士學位。1937年因抗戰遷至四川成都華西壩,1946年遷回南京。
註六:二女李芝不幸於兩歲時夭折。
註七:所謂「九塘」是指薄扶林水塘、香港仔上、下塘、黃泥涌水塘、大潭四水塘及太古水塘。
註八:「林蓮古道」是指林村起經社山至蓮坳的古道。
註九:千指千景堂。耈,音苟,九十歲以上為耈。
註十:至極是指上山必摸頂,遇角必出咀,臨涯必摸水。
【文章轉載自「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原文:悼念旅行遠足界一代宗師李君毅Ⅰ、Ⅱ、Ⅲ】
【野Guide】多元化網上雜誌平台!以【香港人視野・香港人足跡】的理念去探索世界,俾喜歡行山露營、運動跑步、綠色生活、生態保育同深度旅遊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