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限制原材料出口 分析:提醒歐洲「去風險」是行不通的
中國出台鎵和鍺相關出口管制措施後,中歐緊張關係再出現升級跡象;歐盟委員會周二(7月4日)對中國新措施表達關切,同天傳出中國單方面推遲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下周訪華行程的消息。
有觀點認為,中國的出口管制及推遲博雷利訪華行程的舉措,顯示中國對歐態度已逐步轉硬,不再只展開魅力攻勢。
荷蘭政府6月30日宣布對部分先進半導體制造設備實施新出口管制措施後,中國官方周一(7月3日)以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為由宣佈從8月1日起,對半導體原材料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
歐盟委員會周二(7月4日)對中國的出口管制措施表達關切,荷蘭政府也敦促歐盟就中國的管制條例作出回應。據美國之音報道,歐盟委員會發言人戈斯波迪諾娃(Sonya Gospodinova)批評中國的出口限制措施與保護全球和平與穩定的需要無關。
戈斯波迪諾娃說:「我們呼籲中國採取基於明確安全考慮、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出口限制和管制措施。」
鎵用於複合半導體、電視和手機屏幕、太陽能電池板和雷達的製造等;鍺的用途則包括光纖通信、夜視鏡和太空探索。歐盟委員會在今年3月發布的《歐洲關鍵原材料法案》中把鎵和鍺列為戰略性原材料。根據歐盟委員會2020年的報告,中國生產的鎵和鍺佔全球供應量的80%。
中國在發布鎵和鍺的出口管制措施後,持續向西方國家釋放強硬信號。中國官媒《環球時報》英文網星期二深夜發表社論,強調中國的出口限制措施更多是一種警告,表明中國不會被動地被擠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或許美國及其盟友曾相信中國除了投訴美國主導的半導體領域脱鈎外別無他法,但這次的出口限制以實際的方式讓他們知道這是個誤判。
中國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接受《中國日報》專訪時稱,「這只是中國反制的開始,中國的制裁手段和種類還有很多」。如果對中國的技術限制繼續升級,中國的反制措施也會進一步升級。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副教授莊嘉穎向彭博社分析,中國的出口限制是對美國及其盟友以牙還牙的行動,一開始可能會對市場和企業產生一些衝擊,但隨着時間推移,如果這些限制持續下去,市場和企業就會進行調整。
中歐關係緊張 歐盟高員訪華計劃生變
本周原本有消息稱,博雷利將在7月10日訪華;但在中歐就半導體原材料出口限制問題交鋒後,歐盟發言人星期二稱,中國推遲了博雷利的訪華行程,目前中歐雙方都未發布博雷利確定的訪華日期。
博雷利最初原定於4月訪華與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會面,但因感染冠病而延期;這是博雷利第二次延遲訪華行程。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周三(7月5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相關提問時,稱中國高度重視中歐關係,一直同歐盟保持各層級各領域交往。「我們歡迎博雷利高級代表在雙方方便的時候儘早訪華,願同歐方繼續保持溝通。」
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王義桅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歐盟目前強調「去風險」,包括在一些關鍵原材料方面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中國力圖通過原材料出口管制措施提醒歐洲,這類「去風險」和「去中國化」行動是行不通的。
中國去年底以來積極推動中歐高層對話,尋求中歐關係回暖。但有觀點認為,中國此次的出口管制措施及推遲博雷利訪華行程的舉措,顯示中國對歐洲的態度已逐步轉硬,不再只着重展開魅力攻勢。
王義桅指出,中國的目標還是希望和歐洲合作,但中國也要提醒歐洲國家不要追隨美國腳步;目前看來,中歐關係短期內會出現一段時間的摩擦和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