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限制半導體材料出口 全球多家下游企業尋求穩定供應
中國星期一(7月3日)宣佈對半導體原材料鎵和鍺實施出口管制後,全球多家產業鏈下游企業迅速做出反應,尋求原材料的穩定供應,韓國與台灣則分別回應稱,短期內所受影響有限。
綜合路透社與彭博社報道,在中國宣佈最新出口管制後,美國半導體晶圓製造商AXT公司稱,其中國子公司北京通美晶體技術公司將立即着手準備申請材料,以向中國購買鎵和鍺。
AXT首席執行官莫里斯·楊(Morris Young)稱,公司正在積極尋求必要的許可,並努力將對客戶的任何潛在干擾降至最低。一家中國鍺生產商表示,他的公司收到了來自歐洲、日本和美國買家的數次詢問,希望在出口管制生效前儲備這種產品,但買家也預計,獲得出口許可證可能需要長達兩個月的時間。
在中國宣佈對鎵和鍺出口管制後,這家鍺生產商的中國國內市場和出口市場的報價,分別上漲到每公斤1萬元人民幣(10,804港元)和每公斤1,500多美元(約11,763港元)。
中國商務部星期一宣布,將從8月1日起控制八種鎵產品和六種鍺產品的出口,以保護國家安全和利益。
鎵和鍺在晶片製造中有着廣泛而重要的應用,全球80%的鎵和鍺由中國供應。在中美技術競爭加劇之際,中國此舉被認為是對美日荷對半導體設備出口管制的反擊,將加劇與美國的貿易摩擦,並可能對全球供應鏈造成更多破壞。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周二(4日)在發布會上說,中國政府依法對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是國際的通行做法,不針對任何特定的國家。
針對中國這一出口管制,韓國產業部一名官員稱,這對韓國的短期影響有限,韓國政府的庫存和替代供應將抵消這一影響。
台灣經濟部長王美花星期二則稱,大陸出口的為初級原料產品,還要到美國、日本去做精煉,台灣進口的是精煉後原料,因此短期內對台灣影響不大,但長期管制會在國際市場上造成什麼影響,如價格波動或是供需問題,台灣經濟部會持續密切關注後續情形。
歐盟使用的鎵有71%進口自中國,鍺則有45%進口自中國。
彭博社分析稱,歐盟委員會可能會將中國的新出口限制訴至世界貿易組織(WTO) 的爭端解決機制,不過,這樣的爭端可能需要耗時數年才能在WTO功能失調的爭端解決機構得到處理。此外,中國聲稱這一措施是出於國家安全考慮,它可能會利用WTO的一個漏洞,即允許政府採取「其認為對保護基本安全利益有必要的行動」。
布魯塞爾研究所研究員西蒙娜·塔格里亞皮特拉分析說,中國此舉明確提醒人們,在這場比拼中誰佔上風,殘酷的現實是,西方至少需要10年時間才能去除中國礦物供應鏈的風險,這的確是一種不對等的依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