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沙野回應言論風波 批法國電視台挑起論戰 「有些人小題大做」

撰文:成依華
出版:更新:

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4月接受法國新聞台(LCI)訪問時,因指「前蘇聯國家在國際法沒有有效地位」爆出言論風波,他5月底再接受法媒採訪,批評LCI電視台記者挑起論戰非常不公道,包括於採訪第二天在同一節目找來專家批判、譴責他,他又指在這事件中「有些人小題大做了」。

中國駐法國大使館6月3日發布盧沙野5月31日接受法國獨立媒體「法律視角」採訪的對答紀錄,他談到的話題包括中法關係、中美歐關係、中非關係,還有4月的言論風波等。

在訪問中段,盧沙野主動向法律視角記者表示「我想先談談不久前的輿論風波」,他稱「在我看來,LCI電視台記者挑起這場論戰是非常不公道的。」

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外交部)

談言論風波:沒必要對我發起攻擊

他稱自己接受電視採訪,表達觀點不應受到限制,「何況我也不是胡編亂造,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如果有人不同意,我們可以討論,沒必要對我發起攻擊。採訪的第二天,他們就在同一檔節目中找來一些所謂的中國問題專家來批判我、譴責我。這很不厚道,不是嗎?他們已經違反了新聞職業道德。」

盧沙野又稱「我們可以討論歷史問題,討論蘇聯解體,討論史實。蘇聯憲法中有一條是關於加盟共和國退出蘇聯的,但還有其他條款規定蘇聯主權優先於加盟共和國主權。」他稱如果我的問題能引起人們對歷史研究的興趣,這不很好嗎?」

「我說的話與中國官方外交政策不抵觸」

他稱,自己的個人觀點並不妨礙中國政府與這些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保持官方關係,中國是蘇聯解體後最早與這些前加盟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我說的話與中國官方外交政策並不抵觸。有些人小題大做了。」

他又稱「我認為這場論戰的關鍵不在於我說的對錯與否,而在於在電視公開辯論中是否有言論自由,言論自由應該得到保證。特別是在國際問題上,不同觀點交鋒並不可怕。」

在4月的LCI電視台訪問中,盧沙野談到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在國際法上沒有「有效地位」,又談及烏克蘭克里米亞的歸屬,指克里米亞在一開始就是俄羅斯的,後來在蘇聯時代,時任蘇聯領導人將克里米亞交給了烏克蘭。言論引起爭議。

中國駐法國大使館4月底以法文發表聲明稱,盧沙野關於烏克蘭問題的講話不是政策聲明,而是在電視表達個人觀點,言論不應該被過度解讀。

談中法關係:戰略自主符合歐洲利益

盧沙野也在最新的採訪中談到中法關係,他指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4月訪華非常成功,從雙邊層面看,此訪大大加深兩國政治互信,推動雙邊合作邁上新台階。

他稱「返回時,馬克龍總統接受採訪談及對歐洲戰略自主和台灣問題的看法,我認為他說得很有道理。戰略自主符合歐洲利益,歐洲如果希望在多極世界中成為重要一極,就應該保持獨立。」

談中美關係:非常不好 要怪美國

他也談到中美關係稱「我認為現在中美關係非常不好。但這不怪中國,要怪美國。」他指美國只想維繫霸權,認為中國對其霸權構成挑戰,「事實上,中國無意挑戰任何國家。我們只希望發展好自己,讓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但美國人總認為,如果某個國家在某些領域比他們更強,就會對他們構成威脅,就得糾集盟友來對其遏制打壓。」他稱中國現在是美國的頭號敵人和對手。

談中歐關係:保持高水平經貿關係

對於中歐關係,他稱雙方今天依然着保持高水平經貿關係,雙邊貿易額突破8000億美元,「在我看來,美方試圖在中歐關係中『打楔子』,讓中歐走向對抗,從而服務其自身利益。在此之前,美國已成功利用烏克蘭危機破壞了歐俄關係。大家對此心知肚明。」

他稱他擔心的是歐洲一部份人聲稱自己是「大西洋派」,但實際是「親美派」,維護的是美國利益,損害的是歐洲利益,他認為在烏克蘭危機中,歐洲國家的所作所為正是犧牲本國利益去服務美國的利益、維護美國的霸權,例如是切斷俄羅斯廉價能源供應,轉而去買價格高出4倍的美國油氣;食品價格飆升,去年通脹率高達10%。

他表示「這就是歐洲為服務美國戰略付出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