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申尊重前蘇聯加盟國主權,盧沙野的個人觀點錯了嗎?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近來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的言論備受爭議,中國駐法國大使館4月24日強調盧沙野的發言代表他的個人觀點,也不是中國官方的政策宣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4月24日在記者會上亦表示中方尊重蘇聯解體後各加盟共和國主權國家地位。前蘇聯是聯邦制國家,對外作為一個整體具有國際法主體地位。這不否認蘇聯解體後各加盟共和國具有主權國家地位。面對記者的連番追問,毛寧直言其表態代表中國政府的正式立場。

不少聲音認為盧沙野的言論引起波羅的海三國、烏克蘭、法國等歐盟國家不滿後,中國外交部的上述表態是在備受輿論攻擊和外交質疑的情形下不得已做出的澄清。

在筆者來看來,中國外交部官員和駐法國大使館的言論無可厚非,的確代表中國的一貫立場,中國絕無否認前蘇聯加盟國主權的意圖,也不是要改變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但將盧沙野的言論歸為其個人觀點,同樣不代表是對盧沙野發言的反對。

換言之,盧沙野的立場不適合成為中國政府的官方立場,並不代表這些說法是錯誤的。中國官員一貫謹慎,盧沙野作為中國駐法國大使,是不可能胡說八道的。

在談到克里米亞歸屬時,盧沙野說,這取決於要如何看待問這個問題。歷史上,克里米亞一開始就是俄羅斯的。蘇聯時期,赫魯曉夫把克里米亞送給了烏克蘭。這只是陳述歷史事實。

俄烏衝突爆發後,俄烏雙方互相指責對方違法國際法,如果要從國際法依據中尋找支撐,雙方都有充分的理由。圖為2023年4月15日,巴赫穆特(Bakhmut)在俄烏戰事中冒起濃煙。(路透社)

盧沙野稱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主權在國際法下缺乏堅實基礎,其目的並非為了否認前蘇聯加盟國的主權,只是為了佐證切入點不同自然得出的結論就不同的觀點。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主權早就被廣泛承認。但是在國際法下,確實是有可探討空間的。

擁有國際法主體地位的包括主權國家、國際組織、區域組織、非政府組織等。一個新國家的產生是一個初步的事實問題還是法律問題以及如何協調有效性標準與其他相關法律原則之間的相互作用,都是相當複雜而重要的問題。

雖然不少聲音認為前蘇聯加盟國擁有民族自決權,比如蘇聯解體後,歐洲共同體於1991年12月16日通過《承認東歐和蘇聯新國家的綱領》。該綱領構成關於承認這些新國家的過程的共同立場,並專門提及了自決原則。

而事實上,國際法實踐中就曾出現聯合國否認單獨宣佈獨立的國家的先例。1965年1月11日羅得西亞單方面宣佈獨立,聯合國號召會員國不承認它。可見獨立很多時候並不是單方面的決定。沒有承認,任何實體都不能成為國家。

在國際法實踐中,除了民族自決,國際協議也是不少國家獲得主權的有效依據。前蘇聯加盟國獨立,最權威的法理依據是1991年12月21日,由蘇聯11個加盟共和國在哈薩克斯坦簽署的《阿拉木圖宣言》。根據《阿拉木圖宣言》,蘇聯停止存在,「獨聯體成員國互相承認並尊重領土完整及現有邊界的不可侵犯」。

盧沙野曾任中國駐加拿大大使,被認為是積極應對西方輿論攻擊的強硬派外交官,2019年其在加拿大傳媒《國會山時報》(The Hill Times)發表署名文章,斥加拿大對中國雙重標準。(中國駐加拿大大使館網頁)

前蘇聯加盟國有15個,當時除了波羅的海三國,蘇聯其他12個加盟共和國都先後加入了獨聯體。2005年8月,土庫曼宣佈退出獨聯體,後以聯繫國的方式參與獨聯體活動。2009年8月18日,格魯吉亞正式退出獨聯體。烏克蘭長期以聯繫國的身份參加獨聯體,並沒有簽署《阿拉木圖宣言》,2014年烏克蘭宣佈完全退出獨聯體。

波羅的海三國將曾經加入蘇聯的經歷稱之為50年佔領,自然對《阿拉木圖宣言》這一前蘇聯加盟國之間互相承認主權與邊界的國際協議持排斥的立場,這和大多數前蘇聯加盟國的看法又是不一樣的。

國際現實是前蘇聯加盟國目前都是擁有獨立主權的國家,而國際社會也並不總在國際法的框架下有共識。作為繼承了前蘇聯國際法主體地位的國家,俄羅斯對退出獨聯體的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用兵,依據之一是不再遵守和這些國家的「互相承認並尊重領土完整及現有邊界的不可侵犯」條款。

是該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待主權領土問題,還是該以國際法的視角來看待主權領土問題?即便從國際法的層面講,不同國家也存在各表的情況。如果以正視現實的視角來看,盧沙野的言論並沒有錯處, 他只是提供了一個審視問題的視角。這正說明覆雜問題沒有簡單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