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談中美對立導因之一:中產階級一壯大一萎縮 有危亦有機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認為,中國中產階級壯大伴隨美國中產階級萎縮,是兩國對立加劇的導因之一,但也可能成為改善中美關係的切入點。
李成星期五(4月21日)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藍廳論壇上,回答《聯合早報》關於中美關係的提問時指出,近年來中美關係急劇惡化,一方面是美國擔憂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帶來的全方位挑戰,而美國國內貧富差距擴大和政黨撕裂,讓它對中國的挑戰更為敏感。
與此同時,兩國中產階級也呈現此消彼長的態勢。李成援引數據指出,中國中等收入群體人數預計從目前的4億增至2035年的8億。而美國中產階級佔比則從上世紀70年代的70%,萎縮至不到50%。研究顯示,當代美國男性工人收入甚至不如1970年代。
李成說,中國中產階級獲益於美國中產階級,認為他們是最好的夥伴、市場和購買者。美國中產群體雖然不全然像美國政客鼓吹的那樣,認為中國人搶了他們的飯碗,但至少沒有覺得從中獲益,這為美國政府取消對華關稅等政策帶來阻力。
在中美關係持續緊張的大環境下,李成認為龐大的中產階級有望成為兩國良性互動的基礎。「中美兩國都重視中產階級發展,是不是能以此為契機,一起把蛋糕做大?」
儘管中美深層矛盾短期內難以調和,但參與論壇的各國專家學者認為,中國仍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改善與西方社會溝通,並爭取更多國際支持。
美國亞洲協會董事會聯席主席桑頓回憶上世紀90年代他與江澤民、朱鎔基等時任中國領導人接觸時,了解到決策層會定期會見各領域專家,諮詢他們的意見。但唯一的例外,就是面向英語世界的溝通。
桑頓強調,英語是主導國際交流的語言,中國長期缺少面向英語世界的傳播渠道,所有關於中國的信息都不是來自於中國人,相關敘事因此並不準確,也不積極。
「中國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無論是在中國現代化還是其他領域,就是弄清如何用具感染力的方式,在國際渠道進行內容傳播。讓所有人獲得同樣的信息。」
西方願了解中國期望不高
在桑頓之後發言的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則以成語「孤掌難鳴」回應,指西方願意了解中國的期望不高。
張維為說,中國是事實上世界最大經濟體,又走在科技最前沿,還有4億中產階層,是世界最大消費市場。「如果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這樣的國家,還是覺得沒有必要了解你,只是等你給我解釋,恐怕最後會後悔的是西方和美國。」
馬來西亞國會下議院原副議長翁詩傑指出,中國的經濟體量與它在國際上擁有的話語權並不對稱,目前大眾傳播話語權還是由西方媒體掌握。
「但不要忘了,世界上還有很多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這些民眾應該是中國極力爭取的對象。中國必須有自己的論述,這會影響這些國家民眾的對華觀感。」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