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法國】政治撕裂下傳媒失公信 百年《鴨鳴報》卻叫好叫座
法國總統大選次輪投票,結果將於7日(周日)揭盅。走中間路線的候選人馬克龍(Emmanuel Macron)以及極右「國民陣線」代表馬林勒龐(Marine Le Pen)將一決高下,勝者成為愛麗舍宮下一任主人。
今屆大選,支持度高居首4位的候選人競爭激烈,背後各有傳媒支持。首輪投票前,《香港01》記者走訪巴黎,不少選民談到愈來愈不相信法國傳媒,特別是報章的報道和評論,亦有在巴黎報社工作的記者認為,報章失去公信力,源於盲目支持既有的政治立場,政客又藉跟友好傳媒的關係,操弄輿論。
「雙馬」跑出,不少選民要重新思考投票意向,6月還有左右政局走向的國會選舉,公眾能否從傳媒獲得客觀資訊,作理性抉擇?觀察法國傳媒、政客和讀者三者互動,值得深思。
首輪投票前夕,競選海報貼滿巴黎街頭供電箱,在咖啡館、酒吧、公園,討論選情大不乏人。拱頂的墨綠色書報亭,不論政治立場左中右,各式報刊紛陳。有當地人表示,每星期最期待的莫過於買份逢周三出版的《鴨鳴報》(Le Canard enchaîné,enchaîné有「被捆綁」的意思,照字面看就是「被拴着的鴨子」,背後隱藏上世紀有關新聞審查的典故)。讀者閱讀諷刺文章,嬉笑度日。一份八頁、搭配紅黑兩色文字的《鴨鳴報》,不賣廣告,卻銷情長紅。該報主打揭露腐敗國情和醜聞,多次斷送政客前途。加上《鴨鳴報》的偵查報道和嘲諷風格,讓不滿政治現狀的人舒一口悶氣。
報章政治立場 年輕選民:我不信
書報亭多份刊物主題離不開選情,只是立場各異,獲看高一線的5名候選人各有報章為其吶喊。以政治光譜劃分,曾為法國共產黨黨報的《人道報》(L'Humanité)支持極左候選人梅朗雄(Jean-Luc Mélenchon),傳統左翼報章《解放報》(Libération)擁護社會黨代表哈蒙(Benoît Hamon),走中間偏左路線的《世界報》(Le Monde)偏向馬克龍、哈蒙與梅朗雄。至於較保守的《費加羅報》(Le Figaro)則主力為共和黨代表菲永(François Fillion)護航,極右候選人馬林勒龐的代表刊物為《現實價值》(Valeurs Actuelles)。有報亭店主調侃:「讀者喜歡怎樣的立場也可,各取所需。」顧客插嘴:「那有意思嗎?讀者只看立場相近的報道和意見,一群人互相認可而已。」
單就發行量而言,《費加羅報》與《世界報》份屬大報,《人道報》與《現實價值》恐難望項背。但從選舉結果來看,前者的政治影響力顯然大不如前,尤其是對年輕人。19歲的塞西爾(Cécile)首次投票,直言「不信任傳媒報道,大部分報章立場相當主觀。」20歲的安娜(Anna)同樣首次投票,也不相信單一傳媒的意見:「雖然法國有言論自由,但傳媒觀點片面。」她說,為了「抵抗」個別傳媒灌輸特定的意識形態,會閱讀《世界報》和《費加羅報》,又上網閱讀英國《衛報》等國外報道,希望傳媒衝擊自己思想,了解不同觀點。
當地記者批政客操控傳媒
記者托馬(Thomas)在巴黎一間報社採訪本地新聞。他認為,法國傳媒公信力減弱,情況或許跟世界各地新聞行業類似。「公眾對傳媒失去信心,問題根深柢固,主因是不少政客在競選期間,批評傳媒為競爭對手選舉機器的一部分。」各大報章按政治立場各自歸隊,容易令人先入為主,忽視報道本身是否可靠,政客亦可從中取利。托馬舉例,共和黨候選人菲永在大選期間遭傳媒揭露擔任國會議員期間,妻子涉嫌掛名助理之職,白支薪金近50萬歐元(逾424萬港元)。面對指控,菲永抨擊傳媒「政治謀殺」,歸究非右翼傳媒拖垮自己選情。政治立場成為政客搪塞責任的工具。馬林勒龐及梅朗雄同樣抨擊主流傳媒對他們不公,托馬形容他們「對傳媒恐慌」。
整體而言,政客抨擊異己的情況在今屆法國大選比以往明顯,托馬認為,法國社會受去年美國大選傳媒表現影響,「如今在法國,除了傳統左中右的分野,民眾對傳媒認知,多了一個關鍵詞:系統(système)」,民眾認為某些傳媒不但為政治立場叫陣,更懷疑傳媒為個別利益集團或建制服務,成為喉舌,不相信記者報道內容和質素。法國智庫Fondapol在3月所作民調便發現,55%法國人認為傳媒用負面眼光對待馬林勒龐,相比之下,不足兩成受訪者認為馬克龍受傳媒負面看待。不過,該調查最發人深省的也許是,只有11%受訪者認為捲入「空餉門」醜聞的菲永獲傳媒正面對待。
回歸事實報道 重建公信力
今屆法國大選總共有11人參與首輪選舉,各候選人可於電視辯論中同台較量,較以往只於次輪投票前設一次辯論的安排不同。托馬認為,一眾候選人能在公眾面前力陳己見,做法民主,不過大部分傳媒僅主力報道支持率名列前五的候選人,報道過於簡化,候選人曝光機會嚴重失衡,部分候選人縱然想法可取、有洞見,亦難以在報章上獲得篇幅。托馬說:「法國報章的政治立場,令人聯想傳媒只為『精英』發聲。」托馬覺得傳媒若要重建公信力,便需要在新聞編採角度上保持開放,正視盲目堅持政治立場的過失:「傳媒風光和可信的時代不復存在。這局面帶來啟示:傳媒要重歸事實報道,查證消息,把好關以免誤傳謠言。偵查報道同樣重要。」
《鴨鳴報》不賣廣告 有字無圖
托馬和不少年輕人對傳統報章的公信力存疑,但他們不約而同稱許法國報界,以至全球報業的奇葩:《鴨鳴報》。首場電視辯論後,不少當地人人手一份,細讀該報當周頭條:「『前進!』候選人遭全面圍攻 誰解馬克龍燃眉之困?」大選首輪開票前,馬克龍於民調只領先馬林勒龐、菲永和梅朗雄些微百分點,各股勢力集中於馬克龍身上搶票。《鴨鳴報》報道題為「無味的滋味」,暗諷馬克龍優勢未能服眾、言穩;加上諷刺漫畫以菲永為主角,圖中菲永家中遭「翻箱倒籠」,向妻子訴苦「看來我們要向子女借錢了」,譏諷菲永任公職期間有以公帑白養全家之嫌,法國讀者大多邊看邊笑。菲永作為傳統大黨共和黨的代表,原本是入主愛麗舍宮的大熱,卻因「空餉門」醜聞大失支持,不能進入次輪投票。揭露菲永醜聞的,正是《鴨鳴報》。
《鴨鳴報》於1915年創立,距今102年,逢周三出版。創刊至今,「戰績」亮麗,多次踢爆政商界醜聞,令政商精英聞之色變。傳聞已故法國領袖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每逢《鴨鳴報》出版日便要問「那隻鴨又說了什麼?」
「鴨」在法文俗指「報紙」。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時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Georges Clemenceau)創辦報章《自由人》(L'Homme Libre) ,宣傳反戰訊息,卻遭國家查禁。克里孟梭遂改報名為《被拴着的人》(L'Homme enchaîné)。《鴨鳴報》的其中一個創辦人馬雷夏(Maurice Maréchal)參照改名,既有為揭弊者「鳴聲」之意,又提醒讀者這段言論遭禁的歷史。《鴨鳴報》文字語帶雙關、諷喻到位。除了擅長偵查報道,該報亦因在法國政府廣布線眼聞名。1995年,時任總理朱佩(Alain Juppé)被爆自己和兒子居住巴黎市政府公共房屋,朱佩父子迅速搬走,免得事情鬧大。
《鴨鳴報》總部近羅浮宮,新聞部雖小,但至今每周銷量維持是40萬份,每份定價1.2歐元(約10港元),堅持不賣廣告,每年仍有近2,400萬歐元(約2億港元)收益,純利近200萬歐元(逾1,600萬港元)。除了報格對權貴盡諷盡爆,經營模式亦別具一格,定明不會接受外人收購,要成為報章股東,必須為該報員工或退休舊夥計。有人提出轉讓股權,必先得其他員工同意,由此盡力做到編採獨立,不受權貴影響,同時保障記者生活。有法國廣播電台記者提到:「《鴨鳴報》可說是全法國最難入的傳媒機構,獲聘是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