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不確定性日增 專家:3大因素困擾英國經濟

撰文:黃捷 蔡啟明
出版:更新:

英國脫歐公投距今已經大半年,儘管事前種種「末日預言」未有實現,但「硬脫歐」的疑慮不時就像幽靈般如影隨形,挑動投資者的神經。
在新任英國首相文翠珊的帶領下,英國政府原本計劃於今年3月底前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正式退出歐盟,希望在2019年徹底脫歐(Clean Brexit)。但直至目前為止,英國政府不但未能拿出任何具體方案以安撫市場情緒,近日更爆出英國駐歐盟大使羅傑斯(Ivan Rogers)因不滿政府立場搖擺不定而宣布辭職。事件不禁令人憂慮,倘若更多的不確定因素擴散開來時,英國脫歐之路,還會否像支持脫歐派所宣揚般風平浪靜?前方,存在不少迷霧。

就如何脫歐,英國政府至今仍未透露任何細節以及可行的目標,令該國前景增添陰霾。(Getty Images)

英國脫歐之路一波三折,正當英國財政大臣夏文達(Philip Hammond)欣然宣布英國去年第3季經濟增長0.5%,反映英國經濟適應能力強勁之際,近日關於脫歐過渡方案和駐歐盟大使離職事件,再次挑動了市場的緊張情緒。

造成今次恐慌的原因,源於英國駐歐盟大使羅傑斯的一番話。在不滿英國政府立場而宣布辭任後,羅傑斯高調指摘英國內閣在處理脫歐一事上「思維混亂」,更直斥「作為駐歐盟大使的他,並不知道政府如何界定脫歐之後的英歐關係目標」。另一邊廂,他更指出目前的官僚架構中嚴重缺乏具備多邊談判能力及經濟能力的官員,質疑文翠珊提出的「兩年脫歐」計劃並不可行。截至1月23日,英鎊自年初以來已貶值近2%,每1英鎊兌美元徘徊在1.2465水平,反映投資者疑慮未息。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較早前表示,脫歐談判需時或長達10年,即使最終達成協議,也要歐盟其他成員國批准,失敗的機率很大。倘若英國政府未能盡早脫離3大迷霧,恐會在這道自主發展的經濟路上茫然失去方向,最終付上嚴重的的政經代價。

迷霧一︰量寬見底 財政政策未到位

脫歐之後英國的經濟表現可真的令不少專家跌破眼鏡—不但就業數據維持穩定,而且富時100指數在製造業帶動下屢創新高。與此同時,國債行情仍然強勁,資金未見大舉流出,而一直令人擔憂的房地產交易亦維持正常。總的來說,6月24日的脫歐公投彷彿從未發生過一樣。

能夠令脫歐造成的衝擊減輕如斯,全因英倫銀行迅速以減息去應對危機。去年8月,英倫銀行宣布將基準利率減半,從0.5厘降到0.25厘,觸及該行322年來的歷史低位。除此之外,英倫銀行更祭出令人吃驚的三重量寬方案,包括自8月起連續半年額外回購國債600億鎊、年半內加碼100億鎊買入企業債,以及推出1,000億英鎊的借貸計劃,這些重磅措施都是英國政府在脫歐後穩住局面的主要功臣之一。

不過,英國央行首席經濟學家Andy Haldane坦言,量寬計劃只能為脫歐後的不穩局面帶來暫時性的緩解效果。由於英倫銀行的貨幣政策藥力已近乎見底,尤其是央行行長卡尼早已明言不欲推出負利率政策,按目前基準利率已降至0.25厘的狀況來看,英倫銀行似乎不存在再減息空間。英國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主任Scott Corfe亦認為,現時量寬的可持續性即將見底,脫歐帶來的不確定性將會逐步浮面,最終將導致商業活動和投資減緩、降低甚至停滯。

是故,不論是卡尼抑或是民間組織諸如英國商會、英國工商聯合會等,均一致呼籲英國財政部能夠盡快作出相應舉措來提振及擴大需求,譬如果斷解凍關鍵的基建投資項目、減稅等,冀能以財政擴張政策去緩和經濟衰退的勢頭。乍看起來,財政大臣夏文達亦相當「畀面」,早於去年秋季預算報告中已提到「重設財政政策」的目標,但施羅德高級歐洲經濟師及策略師Azad Zangana上月底撰文分析指,英國財政政策仍持續收緊,實質變化並不大。

英鎊在過去7個多月內貶近兩成,脫歐「好處」是刺激國內製造業及出口業務。(路透社)

迷霧二︰軟硬立場未明 金融業恐成重災區

當然,英倫銀行的量寬措施不過是臨時性的非常手段,要根治英國的「脫歐病」就必須盡快就脫歐的善後工作達成共識,可惜英國政府乃至首相文翠珊一直就脫歐方案持曖昧態度,短期內恐難見脫歐的詳細藍圖。

根據去年11月由英國廣播公司及英國《泰晤士報》揭示的內閣備忘錄顯示,自文翠珊上任以來,英國內閣要角一直難以就如何脫歐達成共識,外相約翰遜等脫歐派堅持與歐盟斷絕關係,而財相夏文達等保守派則希望與歐盟在「關稅同盟」或「單一市場」方面保持密切關係,必要時甚至可以放棄移民政策等自主權。

這種模棱兩可的態度,更挑起了歐盟各國,特別是德國的不滿情緒。歐盟負責英國脫歐談判的首席談判代表巴尼耶(Michel Barnier)早已明言,在英國與歐盟就脫離歐盟的條件達成協議之前,歐盟將不會啟動「過渡安排」的談判程序,更不會允許英國在談判中抱存僥倖心態「挑好處」(Cherry-Picking)。德國總理默克爾更狠言英國要麼接受歐盟的「四個自由」原則,即容許貨物、資本、服務及人民自由流動(「軟脫歐」),否則就只能被排拒於歐洲單一市場以外(「硬脫歐」)。

在這股互不退讓的氛圍下,年產值超過1,800億英鎊的英國金融服務業可能成為矛盾下的犧牲品。高盛早前發表報告表示,2019年3月份之後,英國很有可能無法留在歐盟單一市場內部,並因此失去金融服務業通行證(Passporting),屆時金融機構將無法直接從倫敦向歐盟提供服務。皮薩里德斯認為,由於英國在歐金融護照數目高達到30萬份以上,如果英國真的傾向以維護移民自主權為由而放棄歐洲單一市場的話,大量以倫敦為總部服務歐盟的金融服務業將不可避免要遷移和重組。

國際諮詢機構Oliver Wyman早前發表研究報告指,假若英國徹底退出歐盟及被褫奪「單一市場」資格的話,保守估計,屆時英國金融機構與歐盟相關業務中的四成至五成,即約180億至200億英鎊收入,以及約3.1萬至3.5萬的工作崗位將會流失,並對英國政府造成每年30億至50億英鎊的稅收損失。

在各種不利消息交集下,英鎊兌美元匯價自脫歐至今已貶值近2成。不過,受惠於匯率對出口的刺激,Markit / CIPS 英國製造業PMI指數在脫歐後屢創新高,12月份數據更高達56.1,創2014年6月以來的最高水平之餘,更抵達了25年來最強勢的歷史區間之上。

英倫銀行行長卡尼認為,倘英國失去了單一市場的位置,屆時英國的金融服務業將有如「層層疊」般搖搖欲墜。(Getty Images)

迷霧三︰英鎊貶值打擊民生

IHS Markit 首席經濟學家 Rob Dobson認為,PMI成績亮麗主要是受惠於英鎊暴跌,令英國企業接收到更多的新訂單,尤其是來自美國、歐洲、亞洲、中東的新訂單都出現了顯著回溫,種種迹象都為製造業及工業構成極為有利的營商環境。

但是,若說製造業及出口轉強就能夠拯救英國經濟,恐怕是言之尚早。根據美銀美林的預測,英鎊將在2017年進一步貶值,兌美元匯價最低或見1.15,結果將會令英國進口成本增加,並進一步推升通脹。最壞情況下,通脹或會超過英國全國經濟社會研究學會所預期的4%通脹率。

再且,英國通脹率高企亦會蠶食英國人民的財富及實際收入。著名民調公司YouGov與英國經濟及商業研究中心﹙CEBR﹚聯合調查結果顯示,英國12月消費者信心指數跌至108.1,是脫歐公投後最低,反映民眾對通脹壓力升溫感到擔憂,及對未來一年家庭財務狀況樂觀程度急降。

去年11月起卡尼便發言指擔心通脹加速,並將今年通脹預期由原本的2%健康水平大幅上調至2.72%。卡尼更不諱言指,鑑於抑制通脹的成本及代價非常大,因此現時英倫銀行只能作壁上觀,默許通脹過熱的情況持續一段時間。Andy Haldane認為,輸入性通脹已經令國內居民的消費能力造成擠壓作用,長此下去,恐怕佔國內生產總值達8成以上的服務業將會受到嚴重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