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進程到樽頸 英國脫歐觸發逆轉?

撰文:黃捷 蔡啟明
出版:更新:

英國如何撥開脫歐迷霧,還待觀察。支持脫歐的人士堅稱,英國可議定新自由貿易安排,獲得有如瑞士和挪威與歐盟交往時所享的優勢。英國首相文翠珊更稱,脫歐並不代表英國會從國際舞台退下來,反之意味英國有更大的彈性推動全球自由貿易。

英國首相文翠珊昨日批評英國傳媒誤解她的脫歐立場,認為將脫歐等同硬脫歐是不能接受的。(美聯社)

利益分配嚴重失衡

可是,英國脫歐,多少反映出全球化來到目前這個階段,因為西方國家民意出現的逆轉,將國內問題遷怒於經濟全球化以及市場開放等因素,變得愈來愈舉步維艱。

英國於1973年加入歐洲共同體,其後歐洲經濟共同體變成現在的歐盟,得益於歐盟各成員國之間的貨物、服務、資金和人員的自由流動安排。其中,英國可謂是一大贏家,金融服務通行證是該國可以躍身成為國際金融服務中心的重要支柱。

除了歐盟,當前的國際金融和政治制度安排,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等,都是基於二戰後奠定的格局,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常務理事、中國人壽總裁繆建民撰文指出,這些制度安排有可能因為民意的變化而陷入不穩定。

的確,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環球央行紛紛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雖然成功拯救瀕臨崩潰的經濟,但最終得益的主要是金融機構或擁有資產人士,中下階層實際得益並不明顯。事實上,世界經濟仍處於海嘯後的深度調整期,發達經濟體增長持續低迷,私人投資增長放緩,消費需求疲弱,還未找到真正復蘇的動力。IMF便預計,去年發達經濟體僅增長1.6%,低於1990年至2007年平均值1個百分點。

繆建民認為,貨幣政策帶有很強的公共屬性,既是金融政策也是貨幣政策,英國脫歐其實是民意的反彈,反映中下階層對現有公共政策的一種回應,與08年金融危機後西方國家採取的金融政策所產生的效果息息相關。他續稱,任何公共政策都必須能夠讓多數老百姓得益。

社會求變心切

全球來看,即使在西方市場經濟發展了幾百年、中產階級規模比較大的國家,社會中下階層人口佔比仍然佔多數。因此,如果不能讓這些人得益的話,再好的公共政策都會失去民意,乃至可能被顛覆。

英國首相文翠珊早前在演說指脫歐和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兩事都反映社會求變心態,政府有責任回應民眾期待。但回顧過去一年,先後發生了英國脫歐、德國支持自由貿易的民意基礎流失、特朗普威脅退出世界貿易組織﹙WTO﹚,這一系列事件把經濟全球化孰好孰壞的爭論再次突顯。英國民意向歐盟制度說不,已令全球化進程面臨逆轉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