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65?幾多歲才算老? 日本老年學會倡新長者年齡定義
究竟幾多歲才算「老」?60歲?65歲?世界各地,多數訂明長者的法定年齡,但時有報道稱50歲以上者為「老漢」、「老婦」。一個「老」字,多重演繹。定義幾歲為「老人」,為釐清社會制度的年齡界限,又能反映當地的人口結構和社會福利政策。
日本老年學會周四(5日)發表報告,建議年屆75歲或以上,方可稱為「老人」。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周燕雯指,香港對長者年齡定義的討論未算熱烈,今次日本老年學會倡議,能帶動亞洲對長者生活和年歲的思考。
學會由研究老齡問題的學者組成,建議政府將老人的定義,由現時的65歲,改為75歲。65歲至74歲的人,稱為「准老人」,仍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支柱。90歲以上的,稱「超高齡者」。
老年學會指,隨着醫療進步和生活環境有改善,跟10年前相比,同樣是65歲的人,體力和腦力較以往年輕5歲至10歲。70歲左右的人,於社會上仍然相當活躍。
日研究:腦部活躍期延遲至50至60多歲
日本總務省2016年9月估算,65歲以上人口約有3400萬,佔總人口的27%。如按學會建議,將老人法定年改為75歲以上,老年人口則減少至約13%。日本著名老年醫學學者、虎之門醫院院長大內尉義認為:「建議希望改變社會對老人的認知和意識,促進老人多參與社會活動。」
學會又分析腦髓和骨質疏鬆症等疾病及運動數據,發現慢性疾病診治率下降,現代人的生物學年齡亦下了5歲至10歲。值得留意的是,腦力檢測方面,得分最高的年齡層,由原本的40多歲,變為50至60多歲的組別。
日本政府近年調查,受訪者大多不認為65歲作為老人的定義合適。目前,政府只按1956年聯合國的定義,將65歲或以上作為劃為「老人」的年齡。做法沿用至今,被指不合時宜。
老年學會亦認為所謂「准老人」屬過渡階段,這批人仍可工作,做義工,同時預防慢性疾病,為踏入老年期做準備。
老年新定義 涉社會和醫護界共識
香港大學社工系副教授周燕雯認為,日本老年學會報告或反映當地政府和社會、醫護界就長者實況達成共識,可帶動亞洲地區對「老年」定義的討論。學術界近來有討論「老年」概念的新趨勢。以往政府和學界談到「老年」,多數指人由退休到死亡的階段,這段時期約為10年至15年。不過,隨人類的壽命慢慢延長,「長者」的概念應否沿用這套概念,可多加討論。
周燕雯指,社會對於老年的「共識」,源於醫學界對人類身體功能和壽命的評估,亦有考慮長者的社會參與,視乎老人家在社會的活躍情況。周又稱:「日本有關組織今次的倡議,相信是政府部門和社會、醫學界對社會內長者的狀況漸有共識。」
「老者」不老 可靠其他資助保生活
日本老年學會提到,如果將老年定義修改至75歲或以上,牽涉社會福利和勞工制度,兩者均須多作討論。周燕雯同意,從政府角度考慮,調整長者年齡定義,能釋放勞動力和減輕社會保障的財政負擔,不過社會亦要着重長者的意願,視乎他們能否願意延長工時和身體狀況。
至於調高長者年齡定義,或令長者可獲的社會保障減少,周燕雯認為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長者萬一不合法定年齡,失業或身體有殘障,亦可靠其他補助支持生活。但她舉例,入住院舍的資格牽涉長者年齡,社會若重新定義「老年」,要小心考慮細節。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