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紙品牌」用天然食材製番茄醬 健康形象吸客 年售250萬罐

撰文:高紫恩
出版:更新:

老牌卡夫旗下的亨氏(Kraft Heinz)和Hunt的番茄醬在超市的貨架上穩佔一席位,顧客似乎也別無他選。不過,在主打售賣天然產品的雜貨店Whole Foods,一瓶比老品牌貴五成甚至一倍的番茄醬小品牌Sir Kensington,卻急速冒起,顧客一轉身便投入小品牌「天然」的懷抱,頭也不回。

「新品牌擁有一張白紙,讓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相反,老品牌則需打破負面印象。」企業重整和財務顧問公司AlixPartners分析師加菲爾德(David Garfield)說。小品牌雖然資源短缺,但卻較敏捷,沒「歷史包袱」,反而出奇制勝,搶奪食品公司的市場佔有率。投資銀行傑富瑞(Jefferies)報告指大品牌在銷售額仍然佔優,但在54個類別中有42項食品,包括由嬰兒食品到乳酪,過去5年的市場佔有率下降,反而新產品卻成功上位,例如乳酪公司喬巴尼(Chobani)的利潤便在5年內由零增至10億美元。

美國雜貨店Whole Foods標榜售賣的產品不含人造添加劑,與Sir Kensington一拍即合。(facebook.com/SirKensington's )

「新品牌擁有一張白紙,讓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相反,老品牌則需打破負面印象。」企業重整和財務顧問公司AlixPartners分析師加菲爾德(David Garfield)說。小品牌雖然資源短缺,但卻較敏捷,沒「歷史包袱」,反而出奇制勝,搶奪食品公司的市場佔有率。投資銀行傑富瑞(Jefferies)報告指大品牌在銷售額仍然佔優,但在54個類別中有42項食品,包括由嬰兒食品到乳酪,過去5年的市場佔有率下降,反而新產品卻成功上位,例如乳酪公司喬巴尼(Chobani)的利潤便在5年內由零增至10億美元。

雖然Sir Kensington的創辦人拉馬丹(Mark Ramadan)及諾頓(Scott Norton)對經營食品公司一竅不通,在老牌美國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畢業後,便到顧問公司麥健時公司(McKinsey & Company)以及雷曼兄弟東京分公司工作。愛烹飪的他們卻看準番茄醬市場的缺口,在2010年創立Sir Kensington,主打以天然食材製作的番茄醬,在短短5年間急速冒起。

番茄醬的市場向來競爭並不多,由食物巨企雄霸一方,牢不可破。記者格拉德偉爾(Malcolm Gladwell)於2004年在《紐約客》的文章解釋製作番茄醬的難處,他寫道:「番茄的酸甜以及軟硬程度,會隨着種子類型、收成時間、土壤以及天氣而改變,除非可以嚴謹地控制所有變數,否則便會令一批番茄醬太水汪汪,另一批則味道太濃。」

番茄醬新丁參考了這篇文章,諾頓(Scott Norton)說:「文章給予我們的教訓是,如果你只嘗試憑味道競爭,那你便會輸掉番茄的世界。」他們認為顧客追求的除了味道外,還有天然的原材料,他們說:「美國的食物市場在變,不過番茄醬在調味方面則仍然落後」。

亨氏番茄醬於傳統超級市場隨處可見。(路透社)

他們挑選了適當時機加入番茄醬市場,亨氏採用濃縮番茄,以及高果糖粟米糖漿製作番茄醬,Sir Kensington則沒有複製現有的製作模式,反而追求突破,選用頂級、昂貴的番茄作為食材,配以天然的糖,以健康及高檔次形象作招徠,又找來大學的同學試味,落場開展與亨氏的競賽。

即使調製好產品配方,要把一瓶番茄醬送到顧客手上還欠一個貨架。傳統超市早便是老品牌的地頭,恰巧雜貨店Whole Foods為他們解決了上架的問題。近數十年來,Whole Foods專門售賣天然食物,公司放手讓經理採購在超級市場少見的貨品,為規模較細小的公司提供銷售渠道——現在Sir Kensington兩成的零售額便是由Whole Foods而來。

此外,公司與全美各地的漢堡包餐廳Bareburger及Gott’s Roadside等合作售賣商品,擺脫了在超市上架的困難。美國發展成熟的健康雜貨店成為小品牌的最佳銷售試點,直接瞄準追求天然食品的顧客。

在短短5年間,公司成功在市場佔一席位。在2015年,公司賣出超過250萬罐產品,而種類則由番茄醬增加至芥末醬、蛋黃醬、為素食者而設的蛋黃醬和獨特的Fabanaises。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