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大學學費38年升逾千倍 一張沙紙背後 畢業生未就業先孭債

撰文:陳奕謙 李藹明 羅保熙
出版:更新:

「由無家到哈佛」,報章大字標題如此形容黑人青年布恩(David Boone)。布恩家貧,高中時更因拒絕加入黑幫而被報復,黑幫圍着他的家開槍,甚至把他的家燒掉。整整一年他無家可歸,直至考入了哈佛大學,進入宿舍,跳上床,對他而言,人生從此不一樣。
大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甚至整個家庭的未來。布恩成績優異,成功考取多個獎學金,不用擔心學費;頂尖學府加上優秀表現,他已取得微軟公司的實習機會,擺脫荊棘滿途走向順遂。
典型的勵志故事。可惜在耀眼的菁英以外,還有鏡頭沒照到的殘酷現實。放眼一望,有多少學生為賭一個未來,先負上纍纍重債?

大學學費高昂,令大學生一畢業便要背負一身「學債」。(Getty Images)

於促進社會流動性之上,大學擔當不可或缺的角色,不少人相信,一紙證書可為學生帶來「錢途」,脫離跨代貧窮的詛咒。然而大學卻不是人人讀得起,除了看成績,還看你的錢包是否豐厚。自1978年起,美國的大學學費年年攀升,至今已升約1120%,相較同期食物的價格只上升了250%。現時美國讀大學每年亦需約2.1萬美元(約16.4萬港元),私立大學更要4萬多美元(約31.2萬港元),4年下來,已將近足夠在紐約近郊買一個單房小單位。學費的暴漲令不少家庭難以負擔,惟有借貸才能讓孩子入讀大學。

奢華生活 建設競賽

大學是否物有所值?要回答此問題,除了看工資回報,還需知道這巨額學費花在什麼地方。諷刺的是,更貴的學費,其實未必花在教學之上,背後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在於競爭:為了吸引學生,學校要建造最好的校舍和設備,並維持在最好狀態,以便在校園導賞時對外展示大學實力。喬治城大學的教育及職場中心總監卡內瓦萊(Anthony Carnevale)指:「美國大學的推動力在於追逐榮譽。如何得到榮譽則在取得最高的排名,以擴大自己的市場及得以收費更高。」

研究大學教育的作者卡克內茨(Anya Kakementz)形容:「大學被建設競賽推動。一間提供某種設施,它們則全都要提供該種設施。它們加入攀石牆,它們加入等離子電視熒幕。」卡內瓦萊笑說:「我們快要在每間房建泳池了。」

其它與教育無關的服務亦是加價的原因之一。在2001至2011年間,大學於「學生服務」的開支從17%上升至20%,其中包括學生運動隊伍的教練費,這對不愛運動的同學而言是不必要的負擔。

有畢業生在畢業袍的帽上「攝」銀紙,令人對知識是否能帶來財富作出反思。 (Getty Images)

加價與教學無關

另外,大學的非教學人員亦佔開支很大部分。從1975年至今,行政人員與教師比例不斷擴大。至2005年,大學行政人員的規模增長240%,而教學人員只增多了51%。不少大學高層的薪金亦高得離譜,如紐約大學的校長塞克斯頓(John Sexton)薪金高達150萬美元,俄亥俄州立大學校長戈登吉(E. Gordon Gee)的薪金亦有190萬美元。

當大學的全職員工加薪加福利,為平衡開支,學校惟有大量聘用兼職教師,並維持全職教師相對平坦的人工升幅,與全國平均水平相近。

自2013年起,政府對高等教育的資助縮減至每名學生2,353美元,比2008年少28%,部分州份更縮減逾三分一預算。美國政府在醫療上的撥款大增,30年來上升6個百分點,而在高等教育上的援助,則從1980年代至今下跌兩個百分點。

零學費的夢 稅收補貼

美國學費高企,然而海洋的另一端——歐洲,卻是求學者的天堂:多國包括德國、瑞典、蘇格蘭、丹麥等地,大學學費都全免,而縱然非免費,大部分課程價錢亦少於2,225美元一年。來自加州的學生紐瑟姆(Hunter Newsome)在愛沙尼亞上大學,每年就省下超過1萬美元學費,僅需3,340美元。

德國的高等教育現時有240萬學生,然而自1971年起,當地專上教育的學費就全免。低廉的價格源自政府資助,而其稅率亦同時屬全球數一數二地高,稅率最高可達45%,令政府有資源提供更多福利。而人民的支持亦是促成免費大學的原因之一。2005年,德國聯邦通過法律,讓各邦自行決定大學學費。雖然放寬條例,但各地亦只每學期收取500歐元,傾向不向學生收取高昂費用。

公營及私營大學亦是影響價格的因素之一。在美國,逾六成大學都屬私立,而於德國則只有非常少量私立大學。

不少大學生畢業後均面對就業問題。(互聯網)

歐洲的大學數百年來以教育精英為目標,收生不多。為打破此界限,歐洲於數十年前掀起一連串社會運動,要求改革教育;而美國則從經濟手段着手,設立私立大學,以配合與日俱增的教育需求。私立大學所得資助較少,主要依賴學費及校友捐款生存,因此學費亦相對高昂。

另外,可提供免費教育的歐洲國家,其大學入讀率大多較低。德國僅三成青年擁專上學歷,比經合組織平均數字41%為低。在大學生比例較少的前提下,要提供免費教育的成本亦較低。

就我們熟悉的香港,新青年論壇聯同新世紀論壇研究發現,大學生起薪點按通脹調整後,僅萬餘港元,比20年前貶值17%,而地盤紮鐵工資隨時高達3萬多;每年政府助理文書主任職任均有大量大學畢業生應徵,然而該職位只需中學學歷。就此看來,大學學歷並不如想像有「錢途」。

(互聯網)

大學非必要 個人質素更重要

事實上,4年的大學教育亦難以配合經濟和職場的急速變化。此外,以美國為例,首30名未來10年最有前景的工種之中,只有7份要求大學的學歷。人力資源顧問公司總監瑞安(Al Ryan)認為大學學歷對僱主來說並非必要:「很多獵頭發現堅持要請大學畢業生的客戶減少,特別對大學學歷並非強制的工種而言……很多僱主比起學歷,更關注有沒有相關技能及經驗。」

澳洲頂尖院校組成的「八大聯盟」主管湯遜(Vicki Thomson)認為職業教育是另一條出路。「大學並不是為所有人而設,從來都沒有這個意圖。」她指出:「我們應當鼓勵職業教育,而並非只是單單視之為安慰獎。」

事實上,若覺得一個學位,就能助你平步青雲,必然會失望。據澳洲的調查,亦發現僱主最看重僱員的頭3位技能是「溝通能力」、「熱誠」及「邏輯思維及技術」,而成績僅排第四。著名學府畢業是重要的資產,但對一般學子而言,更重要的是到畢業時自己成為怎樣的人,有沒有得到終生受用的思辯能力,有沒有學會與人合作的技巧,這些難以量化的得着,比高薪厚職更能改變人生。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