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要狠 前蘇聯加盟國誓要擺脫俄語 哈薩克改名重新出發

撰文:馮翠山
出版:更新:

/分手要狠 講分手不需要等/
1991年蘇聯解體後,15個後蘇聯獨立國孑然一身,在近30年來的分手路上努力活出歌詞中的「狠」,決心「去俄化」斬斷與俄羅斯的情絲,有國家甚至不惜改名重新出發。

    哈薩克斯坦:連國名都要換

哈薩克人一直以阿拉伯文字書寫哈薩克文,直到1920年蘇聯把拉丁文引入該地區。1940年代,蘇聯以俄語使用的西里爾字母(Cyrillic)取代當地的拉丁文字。

當蘇聯解體後,哈薩克在1991年宣布獨立。根據憲法規定,哈薩克語和俄語同屬官方語言,但自獨立後哈薩克在正規文件中採用哈薩克語的情況愈來愈多。不過當地人仍然較常用俄語。

拉脫維亞的俄裔人口佔全國三成,對他們來說,最希望是成功爭取俄語成為拉脫維亞國語之一。(VCG)

為了決心脫離俄羅斯文化,哈薩克近來大力改革語言,甚至連國名都一併更換。總統納扎爾巴耶夫(Nursultan Nazarbayev)2017年宣布,會在2025年之前將西里爾字母改回拉丁文字母。

而因為要更改字母系統,哈薩克的國名都要一併更換,由西里爾字母系統命名的Kazakhstan,改成以拉丁字母系統的Qazaqstan,當中將西里爾字母獨有的「K」改成「Q」。

外交部表示,改名是國家現代化的一部分,因全球有七成國家使用拉丁字母,此舉能更方便哈薩克與別國溝通。不過有分析認為,棄用西里爾字母象徵哈薩克強調國家獨立性,有心「去俄化」。

哈薩克統納扎爾巴耶夫(左)2017年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右)會面。(VCG)

    拉脫維亞:捍衛國家語言

俄語並不是拉脫維亞的官方語言,但該國的俄裔人口卻佔高達三成。由於懂得拉脫維亞語是成為該國公民的條件之一,而大部分俄裔人口都不懂拉脫維亞語,令他們沒有公民權,不能投票、甚至沒有護照。

所以對於當地俄裔人來說,最希望是成功爭取俄語成為拉脫維亞官方語之一。然而對拉脫維亞人而言,俄語是外來殖民者的語言。因為當年蘇聯佔領拉脫維亞後,強遷俄羅斯人到拉脫維亞,又強迫拉脫維亞學習俄語。因為這段歷史的陰影,不少拉脫維亞人都對俄語反感。

拉脫維亞有市民抗議俄羅斯吞併烏克蘭克里米亞。(VCG)

在這個背景下,俄語地位問題一直是該國敏感話題。2012年2月,拉脫維亞舉行了「是否設俄語為拉脫維亞第二官方語言」的全民公投,結果反對承認俄語的民眾佔74.8%,支持率僅佔兩成。而公投投票率超過七成,比歷屆大選還要高。這個結果反映拉脫維亞人捍衛本土文化,守護自己語言的決心。

2005年愛沙尼亞一座二戰士兵雕像遭到破壞。(注:圖並非文中所寫的蘇軍紀念碑青銅戰士)(VCG)

    愛沙尼亞:與俄的一場網戰

與其他前蘇聯加盟國一樣,俄羅斯人佔愛沙尼亞國總人口一席位,達25%。不過愛沙尼亞與俄羅斯一直因為邊界問題心存芥蒂。

2007年4月,愛沙尼亞無視俄羅斯的反對,堅決拆除位於塔林市中心的蘇軍紀念碑「青銅戰士」,激起國內俄裔人強烈不滿,紛紛走上街頭抗議,最終演變成流血衝突,被稱為「青銅之夜」(Bronze Night)。

「青銅之夜」翌日,愛沙尼亞遭到大規模網絡襲擊,總統府、國會、各政府部門和政黨的網站相繼癱瘓。此外,新聞機構、多個電訊商和銀行的網站亦不能倖免。民眾無法從自動櫃員機提款,當然亦不能使用網上理財。

是次網絡襲擊持續了足足三星期,不少專家認為攻擊規模和周密程度,並非普通黑客組織能夠做到,相信是有國家在幕後發力。外界都將矛頭直指俄羅斯,認為是俄羅斯回應「青銅之夜」的反擊。

自此之後,愛沙尼亞着手加強其網絡防禦能力,包括成立網絡防禦聯盟,集合公眾和專家的力量,以應對未來的網絡威脅,還透過北約推動國際層面的網絡安全合作。時至今日,愛沙尼亞政府仍強調俄羅斯是威脅,不論在軍事還是數碼層面都加以防備。

普京(左)與摩爾多瓦總統多東(右)在2017年一場非正式會議上會面。(VCG)

    摩爾多瓦:逐大使、禁電視

1991年在蘇聯獨立出來的摩爾多瓦,有15%人口的母語是俄文。近年摩爾多互與俄羅斯的關係走下坡,更處於斷交邊緣。

2016年11月,來自社會黨的多東(Igor Dodon)於總統大選第2輪投票中擊敗親歐盟對手桑杜(Maia Sandu),成為新任總統,立場親俄。另一邊廂摩爾多瓦首相菲利普(Pavel Filip)率領的政府卻銳意推動摩爾多瓦加入歐盟。

2017年摩爾多瓦驅逐境內5名俄羅斯大使,其後俄羅斯以牙還牙,驅逐境內2名愛沙尼亞大使與5名摩爾多瓦大使。

另一邊廂,摩爾多瓦議會2017年通過法案,在國內禁止廣播俄羅斯新聞及分析節目電視頻道。政府表示,俄羅斯國營電視經常美化總統普京,又散播歐盟正瀕臨解體等錯誤資訊,直斥俄羅斯電視向摩爾多瓦國民「洗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