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件事見證蒂勒森與特朗普向左走向右走 最無默契的總統與國務卿
美國國務卿蒂勒森(Rex W. Tillerson)屢傳離任,終在周二(13日)「被炒魷」。即使蒂勒森最初是由特朗普全力引薦,過去13個月來兩人一個東奔、一個西走的情況,屢見不鮮。
以下五件事,足證他們是如何徹徹底底不咬弦,特朗普總是不按牌理出牌,與蒂勒森實事求事無廢話的上司下屬組合,或許早已註定失敗。
事件一:蒂勒森走訪中東多國 努力盡化泡影
2017年6月蒂勒森走訪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巴林、埃及和被諸鄰杯葛的卡塔爾,辛辛苦苦在中東多國之間斡旋排解「斷交風波」,公開呼籲各國放緩制裁行動。
他發言不足90分鐘,上司特朗普隨即譴責卡塔爾為恐怖主義的高層次贊助者,還得意洋洋邀功稱他有份策劃中東各國領袖針對卡塔爾的斷交行動。努力工作得來的成果,不斷被上司出小動作「無效化」,那種沮喪可想而知。
事件二:特朗普狠批伊朗核協議報告是「壞報告」
2017年7月蒂勒森提交伊朗核協議報告,確認伊朗遵守這份2015簽定的協議,換取減輕制裁。收到報告後特朗普與時任白宮首席策略師班農(Steve Bannon)等人激烈批評,路透社引述一匿名官員稱,「國務卿認為,白宮職員不應對政府內閣官員的工作指手劃腳。」
大發雷霆的特朗普直言該份報告是「壞報告」(Bad Report),甚至盛傳要求白宮職員繞過蒂勒森重新再做一次,直到找出伊朗沒有遵守協議的「證據」為止,擺明不信任他的工作成果。
特朗普發出辭退蒂勒森Twitter帖文後向記者表示,雙方就伊朗核問題等重要事項上有分歧,「因此他們一早已經談過去留問題」,可見此事確為兩人關係轉差的重要分水嶺。
事件三:蒂勒森公開與總統割蓆
2017年8月,夏洛茨維爾市發生流血衝突,特朗普在事後發表「左右翼都要負責」的爭議言論,蒂勒森接受霍士電視台訪問,當主持人質疑特朗普言論有違美國人核心價值時,他毅然拋下一句:「總統的言論只代表他自己」(The president speaks for himself)。
看似簡單的5個字在政壇引發極大震撼,因蒂勒森作為內閣高級官員,不只未為總統護航,反而落井下石、「踩多一腳」,當時已令外界不禁猜測蒂勒森會否成為下一位落台的官員。
事件四:朝鮮問題向左走向右走
雖然美國和朝鮮近日達成對話共識,但早前美國政府內部對朝鮮核問題一直存有分歧。
蒂勒森在2017年12月指,美方已準備好在不設附帶條件下,與朝鮮進行首次會面。惟白宮一名官員於一日後指,現時並非與朝鮮談判的時機,當時特朗普曾表示:「與朝鮮對話不是答案」,總統又一次站在國務卿的對立面。
事件五:蒂勒森直斥總統特朗普「低能」?
更可笑的,可要數上2017年10月有傳蒂勒森曾在其他官員面前指斥總統特朗普「低能」(moron)。
事緣特朗普去年7月底在男童軍活動上發表政治色彩濃厚的演說,由於蒂勒森曾是童軍領袖,此舉被視為特朗普向後者「剃眼眉」,當時身在德州的蒂勒森氣得揚言「不再回華盛頓」。這時白宮幕僚長凱利(John Kelly)以及國防部部長馬蒂斯(James N. Mattis)知道事態嚴重,馬上安撫蒂勒森,穩住局勢。
蒂勒森回到華盛頓後,彭斯隨即約見他,經游說後才勸服蒂勒森改變主意,答應最少留任至年底。彭斯亦要求蒂勒森跟隨特朗普的政府方針,並在公開場合尊重特朗普,任何分歧應在私下解決。
報道曝光後,蒂勒森沒正面回應有否指罵特朗普為「低能」(moron),僅稱不想花時間在這種沒意義的小事上。特朗普亦在Twitter發文否認傳聞,斥NBC的報道是假新聞,要求對方向美國人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