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台】特朗普發基建大夢 1.5萬億承諾恐淪空頭支票

撰文:陳冠東 卓朋序
出版:更新:

在國情咨文演說中,特朗普野心勃勃地宣誓了基礎設施建設、移民政策等下年施政重點,也收穫不少好評。然而面對並不寬裕的聯邦財政,在民主黨的竭力抵抗下,開出巨額支票的特朗普,似乎將難以兌現他的競選承諾。

從國情咨文可見,基建是特朗普政府本年度的施政重點,他將極力推動競選時這項最重要的政綱。為提振美國人重投基建大業,特朗普在國會內高呼美國是「建設者之國」,說美國人在一年內就建起了著名的帝國大廈,現在「為什麼我們為取得興建一條小路的許可,也需要十年呢?」他直指現況是一個「恥辱」(disgrace)。話畢,坐在特朗普背後的眾議院議長賴恩(Paul Ryan)點頭認同。

在特朗普的提案中,他提到聯邦政府將投入一定資金,配合地方政府和私營機構的投資,最終達成自己承諾的15,000億美元基礎設施投資。但一天後,白宮於上周三指,在15,000億美元內,聯邦政府將只會出資2,000億美元,其餘基建開支仍要依靠地方財政和私營機構。換言之,聯邦政府每付出一美元,另外兩方就要付出6.5美元,聯邦政府資金在此只能起到槓桿作用,通過降低些許投資成本,吸引資金入場。

特朗普揚言要「重建破爛的基建」,好應該為各項大大小小的重建項目定下處理優次,逐一妥善落實,只靠「把口」難以服眾。(路透社)

美國基建千瘡百孔

回到國情咨文,當特朗普提到他的基建大計時,全場掌聲雷動,連部分民主黨議員都站立鼓掌,原因當然是美國基建現況確實不濟。特朗普早在競選前已在Twitter上宣稱:當選總統後將全面修復國家基建。大量的基建投資將刺激就業,迎合特朗普執政的主要目標,此時推出政策並不令人意外。

基建是每個國家發展的根本,基建程度較差的國家根本無法談發展。美國雖然長年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科技文化等綜合實力冠絕全球,但它的基建發展其實往往為人詬病,在鄉郊的基建問題更特別嚴重。根據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SCE)的報告:大部分美國的基礎設施已進入老舊期,全美橋樑的平均年齡達到50歲左右,而大部分電力系統也有半個世紀的歷史。美國寬頻網絡的覆蓋率更是差強人意,約有3,400萬美國人、即略多於一成人口的居住環境沒有網絡覆蓋,各項基建均難以追上現代需要。

鄉郊基建固然差勁,但大城市也同樣有基建老舊的情況。紐約的公共交通運輸系統就是其中一個經典例子。當地的地下鐵路系統經常出現延誤,列車準時抵達的比率只有65%,在全球所有主要大型鐵路運輸系統中包尾。

紐約地鐵系統有待更新,奈何一直未有足夠資金。(視覺中國)

類似問題,並不局限於紐約。美國多個大城市的鐵路系統,尤其是歷史最悠久的東岸十三州,不少也有相近毛病。美國運輸部估計,每年用於全美鐵路及巴士運輸系統的保養維修費用,已經要花上264億美元。加上特朗普近來提出「人人有網上」,計劃三年內完成覆蓋全國的國營5G寬頻網絡,表面看似很多的15,000億美元,其實未必能夠改善這些落伍設施。

哪來的1.5萬億?

重興基建和再鑄製造業,是2016年助特朗普榮登大位的重要口號,如今該大計由上任之初估價10,000億美元加碼一半至15,000億美元。看似雄心壯志,但其實特朗普或白宮均從未提及,如何拿出如此巨額款項推動基建,只說會從其他地方節流。可是在國務院等重要部門嚴重欠缺人手時,特朗普政府現在難以再從官僚體系搾取金錢。

此外,特朗普剛於去年年底簽署了由國會通過的減稅法案,預計聯邦政府每年少收15,000億美元稅項。即使真如特朗普所說,稅改能擴大稅基,也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在稅改法案通過前,不少經濟學家已警告,減稅方案將會加劇美國本來已非常嚴重的債務問題,因為稅改只會加重聯邦政府的財政負擔。

現在聯邦政府能拿出額外資金的辦法不多,其中正在美國政圈討論的一招是加收燃料稅。此稅項自1993年起就從未加徵,而且聯邦政府現行收取的燃料稅,會直接撥入用於道路建設及資助大型運輸基建的基金,故提高徵稅可謂出師有名。目前預料每加侖燃料將會多收15美分(約1.17港元),共和黨眾議員兼眾議院交通及基建委員會主席舒斯特(Bill Shuster)就形容,加幅「代表每名美國人每周少喝一杯咖啡或兩瓶水」。

以上提議當然不能立時為美國提供基建所需資金,因為在特朗普的提案中,各地方政府和私人資金才是此大計最重要的資金來源。而各地方政府在申請聯邦政府資助時,必須要與其他地方競逐,換言之,各大城市或州政府等首先要拿出「增加收入」的方案,展示自己能拿出的金額,才能動用聯邦政府資金改善基建,可謂荒唐之至。

基建不能交由市場主導

「增加收入」對收入微薄、亟待基建資金的偏遠地方來說,絕不是一個選項;現在華盛頓要它們與富裕州份或大城市競爭,根本毫無勝算。本來能令美國重新煥發生機的「基建大計」最終只會令「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中俄正研究發展高鐵網絡,將中國、俄羅斯和歐盟連結起來。(路透社)

這種可笑狀況的出現,暴露了共和黨及現任政府過分相信市場「無形之手」分配資源的能力。政府最重要的一項責任,原是調配資源,使社會資源得以流入盈利能力較差卻必不可少的領域,並讓部分資源擺脫短期的逐利,在長遠的規劃下,讓所有社會階層得益。基建設施其實大多都不會獲利,大興土木背後,最大的目的是要提高資產及人力的流動性,降低商業成本,加速資訊傳播等,使市場獲得巨大的間接回報。中國過去數十年的經濟騰飛,與政府主導下的驚人基建建設密切相關;印度莫迪政府如今也將基建擺到首要位置,都是源於此理。

現在特朗普政府將「基建資金」交由市場分配,用意是要將間接回報強行變成一堆可在短期內量化的數字。私人資金又怎會不明此理?資本逐利的本質,最終恐怕會令該基建大計黯淡收場,抹殺美國未來的發展空間。

特朗普和白宮現在還未就所謂「基建大計」拋出任何詳細計劃,美國勞聯・產聯(A.F.L-C.I.O)主席特朗卡(Richard Trumka)形容這15,000億美元的空中樓閣「不是計劃,是希望」。特朗普究竟如何找到基建資金,依然會是未來一年大家最關注的焦點,亦是大計成敗的關鍵。或許在市場失靈、私人資金及地方政府資金從缺下,美國政府還是需要再發行國債才能重建美國,而代價是每個美國人頭上將再加上一筆沉重的債,及利用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地位,試圖讓全球再次為其埋單。像紐約般的大都會,基建都非常落後,遑論更落後的鄉郊地區。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