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台】也許只能如此 以色列外交榮景暫止
「兩種不同個性的人見面,就像兩種化學物質接觸一樣:如有任何反應,雙方都會改造。」分析心理學祖師爺榮格(Carl Jung)如是說。
外交是兩個或多個國家接觸的一種方法,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很多時都會改變雙方。可是對以色列來說,他們更希望是改造別人,並堅守自己的原則。因以巴問題變得孤立的以色列,近年在外交場上表現甚佳,在印度、非洲甚至周邊國家建立了前所未有的良好關係。然而,一切都有盡頭,近來以色列就在外交場合挫敗連連,原因還是因為自己:沒拿出改變自身的誠意。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今次訪印行程豐富,他會先後到訪泰姬陵、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家鄉古吉拉特邦(Gujarat),又會參觀各項由以色列企業在印度投資興建的項目。在三日的行程內,內塔尼亞胡亦會出席各項商業會議,與印度企業的CEO對話,為國家開拓商機。最特別的行程就當屬他將訪問印度電影的製片工廠,希望吸引印度片商到以色列拍攝,圖謀打破國際文化界封鎖的困局。
印度可謂以色列重點攻略的外交目標。兩國關係近年發展迅速,在農業、創新科技合作甚多,但最突出的還要數軍事方面的合作,在去年11月兩國還首次舉行聯合空中演習。以印兩國領袖訪問對方的次數亦愈益頻密,其中以色列總統里夫林(Reuven Rivlin)2016年更在印度逗留了六日之多,他亦是20年來首位到訪印度的以色列總統,更是兩國建交以來訪問印度的第二位元首。
但兩國關係的高峰,就要數到莫迪去年7月成為首位訪問以國的印度總理,內塔尼亞胡迎接莫迪時更表示「我們已等了你近70年」,強調以色列重視此歷史時刻。莫迪在以色列訪問期間亦獲得以方的最高禮遇,內塔尼亞胡當時更親自前往機場迎接莫迪,以往只有美國總統或教宗等國際上的親密朋友或貴賓才能享受此禮。而莫迪此行亦沒有會見任何巴勒斯坦官員,與以往印度官員每次一同訪問以巴雙方的做法不一樣,顯然要拉近與以色列的關係——這對以色列外交而言,無疑是值得濃墨重彩的一筆。
以色列近年外交成果顯著
除印度外,以色列近年在其他地方的外交工作也有顯著成果。非洲是現政府其中一個投放大量外交資源的地區,在2016年內塔尼亞胡就曾到訪烏干達、盧旺達、肯尼亞及埃塞俄比亞,並在烏干達與東非七國領袖會面。去年他更成為首位在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ECOWAS)的年度峰會上發言的非非洲國家領導人,而在該場合他就與該經濟體簽署了經濟合作,及地區防務協議。內塔尼亞胡亦是最少30年內,首個訪問非洲大陸的以色列總理,在外交場上相當進取。內塔尼亞胡更揚言「以色列正回到非洲,非洲正回到以色列」。
更令人不得不注意的,是以色列與鄰近阿拉伯國家關係的改善。在美國牽線及面對伊朗這個共敵下,以色列與昔日水火不容的沙特阿拉伯、埃及和約旦愈走愈近。當中內塔尼亞胡去年9月才與埃及總統塞西(Abdel Fattah el-Sisi)在聯合國大會舉行期間單獨會面,又曾合作打擊巴勒斯坦的哈馬斯組織,埃及亦於2016年重設駐以色列大使。去年亦曾傳出沙特王儲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Salman)秘訪以色列的消息,兩地亦開展了不同程度的經濟合作。
對於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內塔尼亞胡去年中就以「前所未有」形容,並指雙方合作「已以多種形式,在不同層面中存在,只是目前在表面上無法看到」。除阿拉伯國家外,以色列近年與塞浦路斯及希臘的關係亦甚佳,更圖以天然氣資源捆綁關係,以方亦希望以此抗衡關係欠佳的土耳其。
「兩種不同個性的人見面,就像兩種化學物質接觸一樣:如有任何反應,雙方都會改造。」
以科技打破封鎖
以色列能夠達到此外交成果,當然也離不開自身在各重要行業的科技發展迅速。在2016年的聯合國大會,內塔尼亞胡就向國際社會表示以色列「想將自身的知識和科技與世界分享」。由於以色列境內有大量乾旱地區,資源缺乏,所以他們在水科技、太陽能及農業科技上在國際佔領先地位,而這些技術也是周邊及發展中國家所需技術,因此以色列近年在國際場合大打技術牌,就連2015年香港前行政長官梁振英訪問以色列時,內塔尼亞胡都有主力推銷其科技成就。
以色列的軍工實力亦是它能吸引非洲及印度,甚至世界各原本與它不和的國家,希望與以色列建立關係的重要因素。以往以色列非常倚重其軍工實力來開拓外國關係,中國與以色列在1980年代末正是因軍事科技愈走愈近,到1992年達致關係正常化。近年肆虐非洲的恐怖主義,亦為以色列軍火商提供大量商機,其中以色列更主動協助肯尼亞反恐。軍火交易在以印關係中,亦佔非常重要的位置,目前印度已是以色列軍事裝備的最大買家。
不利消息浪接浪
可是去年下半年起,以色列亦承受了一系列的外交挫折,連內塔尼亞胡本周訪問的印度也不例外。在今年1月2日,印度正式取消一份價值達5億美元的反坦克導彈軍火合約。當時《印度快報》引述印度國防部的消息指,取消訂單的原因是購入該批軍火,會阻礙印度發展同一項技術。雖然印度國防部最後在9日表示,仍會購買該批「經實戰證明效能」的反坦克導彈,但國防部強調交易必須排除任何技術轉移的方案。這宗新聞已無疑令兩國防務合作的意義下降,令內塔尼亞胡這次出訪被負面消息籠罩。
以色列與印度由高峰下滑的關係,在以色列其他地方的外交場上亦有出現,它在非洲的遭遇就正是一例。在ECOWAS的峰會中,尼日利亞就因以色列的參與,決定退出峰會,而原本打算去年重返ECOWAS的摩洛哥,就因擔心參加會議會被外界視為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的舉動,最終也沒有參加於利比里亞首都舉辦的峰會。
另一宗顯示以色列與非洲矛盾關係的事件,是原定在去年10月於多哥舉行的「以色列─非洲峰會」。在舉行前的夏天,所有西非國家已表明將會缺席,到9月南非亦表示退出,到此時峰會已名存實亡。碰巧多哥於10月時發生大規模反政府示威,令全國癱瘓,最終峰會被迫取消。
「我們去非洲是否因為我們需要在聯合國得到更多票?這當然是我們其中一個動機——一個體面的理由」
以巴問題仍是癥結
其實內塔尼亞胡政府,近年在外交場上確實收穫甚豐,在去年年底前可謂得到了立國以來最好的外交環境,與之建交的國家數目更達到新高的159個。可惜再好的外交環境,以色列仍有最基本的問題需要解決,才能突破現今遇到的瓶頸。
瓶頸出現的原因當然與以巴問題有關。無獨有偶,缺席去年ECOWAS峰會的摩洛哥和尼日利亞,及退出「以非峰會」的西非國家,國內大多都有大量穆斯林人口,自然會擔心與以色列打交道會導致國內民眾反感。而南非則在結束種族隔離政策後,長年在以巴問題上支持巴勒斯坦一方。就算軍火銷售再厲害也好(南非,尼日利亞等國都有從以色列進口軍火),各非洲國家的取態,其實都表明以色列不解決以巴問題,就不能在國際社會得到更多友好關係。
由反坦克導彈的風波來看,去年年中莫迪訪以一刻,或許已是以印關係的頂峰。事實上,兩國關係在去年年底因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一事已出現分歧。印度在12月的聯大譴責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國首都的決議案中,亦投下了贊成票,在關鍵時刻與以色列分道揚鑣。
印度亦不可能為以色列,放棄與阿拉伯世界的關係,而它境內亦有為數不少的穆斯林的感受需要照顧。目前的印度政府本身就因其偏印度教的傾向,與穆斯林團體關係不佳,莫迪很難會因要拉近與以色列的關係,而放棄國內難得的政治穩定。加上印度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口在中東工作,所以莫迪亦有必要與伊斯蘭世界維持良好關係。
即使數到近年關係不錯的周邊國家,以巴問題仍是窒礙關係正常化的絆腳石。沙特阿拉伯不可能在以色列承認巴勒斯坦地位之前,就與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其他伊斯蘭國家亦一樣。在以色列從未建交或斷交的國家中,絕大部分都是伊斯蘭國家。如以色列要得到國際認同,其實首先就要得到伊斯蘭國家認同,才可能有出路。
「我們去非洲是否因為我們需要在聯合國得到更多票?這當然是我們其中一個動機——一個體面的理由」,以色列前總理梅厄夫人(Golda Meir)曾這樣說。要在聯合國得到更多票,得到更多國家支持,以色列在外交上採取攻勢,拉攏印度、非洲及周邊國家無可厚非。可是無論是50年前擔任總理的梅厄夫人,或今天的內塔尼亞胡仍然不明白,他們不可以用金錢,繞過自己正佔領巴勒斯坦人土地的事實,奢望國際社會會「見錢開眼」,容許他們永久佔有巴勒斯坦全境。以色列政府近月在印度、非洲的挫敗,就正好給他們一個機會回到現實,重新正視自己外交不振的問題所在。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1月15日(星期一)出版的第95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