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馬雅文明沒落 與氣候變化有關?
談起馬雅文明,大家可能會想起2012年於網上廣傳的世界末日預言,或是深藏在中美洲各地的大理石金字塔,但大家有沒有想過盛極一時,又充滿神秘感的文明如何墮落呢?一般文明墮落的原因或許會是外敵入侵、內部分裂,但近年就有研究指出,馬雅文明是因氣候變化而崩解,超過200萬人從此消失。
馬雅文明約於公元前1000年開始發展,於公元600年達至頂峰,範圍覆蓋今日的尤卡坦半島,伯利茲及危地馬拉。在這1600年間,華夏文明已由西周帶有部落遺風的分封制度,發展至隋朝的中央集權皇朝,並發展出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其經濟重心亦由黃河流域逐步南下至長江流域,迎接華夏文明光輝的一頁。
同時中美洲的馬雅文明亦極具創作力,是古中南美洲文化的一個高峰,甚至有人認為比後來的印加人及阿茲提克人更出色。馬雅人有精準的曆法,完善的農耕系統,更有繁複的文字系統,於該年代絕對是一個高等文明。
精準曆法繁複文字 中南美洲高等文明
馬雅文明約於公元前1000年開始發展,到公元600年達至頂峰,範圍覆蓋今日的尤卡坦半島、伯利茲及危地馬拉。
可惜,繁榮的光景無以為繼,他們逐漸搬離祖先所建立的大都會,直到11世紀整個文明就消失於叢林之中,而文明的精粹要到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入侵才重見天日,但當時九成人口已經搬出內陸地區。考古學家一直對這個文明的墮落興趣盎然,他們一直懷疑馬雅文明的突然消逝與自然災害有關,但從未找到一個清晰的答案。
到1990年代初,科技進步使考古學家能夠做出重塑古代「天氣報告」,了解馬雅文明由極盛到衰落的氣候變化。結果發現,在公元820年左右,中美洲區域在1995年間斷斷續續發生旱災,部分地區的旱情甚至持續超過10年。人類學家吉爾(Richardson B. Gill)更形容當時情況為「他們(馬雅人)沒有事情可以挽救,食物及水枯竭,然後他們就死掉了」。
領土最潮濕的日子 文明發展最迅速
事有湊巧,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環境人類學家肯尼特(Douglas Kennett)的解釋,馬雅文明發展最迅速的200年,亦是領土最潮濕的日子,而古典馬雅早年的氣候亦比過去千多年濕潤,可見,氣候與文明發展有關連。
但「旱災論」究竟是真的嗎?為解答此質疑,一份去年12月在學術期刊《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刊登的論文,憑新建木建築及石建築的數量而判別馬雅人於當地政治及社會的活躍程度,發現北部在公元9世紀與南部一樣經歷了旱災,但這個農業文明直到11世紀的一場兩千年來最嚴重的大旱才正式告終。
除此之外,大旱的成因在學者眼中亦有機會是人為的。馬雅人巧匠輩出,其公共建築水平屬頂尖水平。他們在肥沃的土地上建造複雜的運河系統,以灌溉貧瘠的濕地,造出新的農地。正是這樣的灌溉系統,支撐着馬雅人的農業系統,為數百萬人提供充足糧食。
不過,系統所需的水,卻因馬雅人濫伐林木,擾亂當地水循環而逐漸枯竭。氣候科學家庫克(Benjamin I. Cook)於2011年8月,就為模擬古典馬雅時期末年的旱情做出電腦模型,發現當時空氣中的水氣每年均會下降5-15%,而10%的下跌已可算做環境災難。庫克又認為,今天的人類亦有濫伐林木,或會面對馬雅人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