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汽車斥資7億美元入股小鵬 中國新能源車技術已成功出海?
世界最大汽車生產商之一的大眾汽車集團,用一紙入股合作公告,為中國新能源車企又注入一劑強心針。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
大眾汽車(Volkswagen,港稱福士汽車)集團星期三(7月26日)在中國官網發布新聞稿,宣布旗下大眾汽車與奧迪(Audi)品牌,分別與中國本土汽車製造商小鵬汽車和上汽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在中國市場推出更多新能源車型。
根據公告,奧迪將與上汽集團深化現有合作,包括推出全新電動車型等。而大眾跟小鵬則達成了技術框架協議,將共同開發兩款面向中國市場的大眾汽車品牌電動車型。此外,大眾汽車集團還將向小鵬汽車投資約7億美元,持有小鵬汽車約4.99%的股權。
據《界面新聞》報道,這是第一次有跨國汽車公司正式入股中國初創汽車公司,對於整個行業都有著重要意義。這一重磅利好消息宣佈後,小鵬汽車在美股股價一度漲破40%,當天收漲26.7%,至今也還在高位震盪。
股市狂歡之後,業界開始思考,這項「大小合作」,是否意味著中國汽車行業擺脫了40多年的「市場換技術」合資模式,開始步入技術出海時代了呢?
「大小合作」意味著什麼?
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Ralf Brandstaetter)星期三晚間在微博發文形容,集團與中國車企達成的兩項合作是「強強聯手」,也是集團「在中國,為中國」推進電動化戰略的又一里程碑。
貝瑞德寫到,兩個品牌的合作,都將與各合作夥伴聯合開發新電動車型。其中,大眾汽車品牌將面向中型車市場,開發兩款全新電動車型,奧迪品牌則將憑藉新的電動車型,開闢全新的高端細分市場。
他同時強調,新車型將不會取代兩個品牌的現有車型。這意味著,屆時大眾集團將至少在中國市場推出三款新的合作開發的電動汽車。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也在與《21世紀經濟報道》的採訪中證實,合作車型將以大眾汽車品牌在中國市場銷售。他透露,在分工上,小鵬將貢獻智慧平台和軟體,大眾則提供工程設計能力和供應鏈,並負責上車體和車型設計及內外飾。
這篇報道認為,這次合作中,小鵬逆轉了中國產業過去40年「以市場換技術」的定位,開始出口技術、「反哺」外企。贊同這一觀點的網民也形容,小鵬通過這樣的合作變成了「大鵬」,未來中國初創車企也將在國際市場中扮演更大角色。
不過,也有中國自媒體文章唱衰認為,這次合作的本質是外資在中國市場、借助中國車企核心技術,合作生產自己的品牌車型。文章直言,從長期來看,小鵬相當於自己協助一個品牌更強、銷售管道更廣的競爭對手,為對方的核心競爭力添磚加瓦。
汽車互聯網平台「汽車之家」則撰文稱,這次的合作對雙方來說都是各取所需:大眾需要儘快在新能源汽車呈爆發式增長的中國市場,拿出一款受追捧的產品;而從2022年起銷量就接連下滑、並被爆出多起產品設計和安全性問題的小鵬汽車,也需要資金回血和資本背書。
文章列舉資料顯示,2023年上半年,大眾汽車整個集團銷售電動汽車超過32萬輛,但在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中國,大眾僅賣出了6萬2000多輛;而今年以來,小鵬月交付量均未超過一萬台,上半年交付量同比下滑近40%。
或許也正是因此,貝瑞德和何小鵬都在各自的微博發了兩人面帶笑容的合照。貝瑞德寫道:「我們彼此確信,大眾汽車集團和小鵬汽車對未來移動出行有著共同的價值觀和願景。」
何小鵬則感謝了貝瑞德和大眾的信任,並稱期待大和小的攜手,將最好的技術,最好的產品,最好的品牌帶到全球。
小鵬滙天飛行車遠銷杜拜:
國外車在中國市場不香了?
至於大眾汽車集團為什麼要開創入資中國初創汽車品牌的先例,就不得不提到曾經稱霸中國市場的進口車企,目前面臨的困境了。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品牌銷量占到了汽車銷售總量的53.1%,首次占比過半,領導市場。
從歷史資料來看,中國品牌上一次在這個統計中佔據高位,還是在2017年的43.9%;之後三年,國產品牌銷量占比一路下滑,2020年以38.4%觸底。之後,隨著市場轉向新能源車、造車新勢力紛紛發力,中國品牌的占比在2021年迅速回升至44.4%,並持續走高至今。
而這也意味著,相比「白手起家」的中國造車新勢力,在內燃機時代擁有絕對優勢的很多老牌外國車企,由於沒能跟上中國市場轉型節奏做出改變,開始受挫遇冷,占比逐年走低。其中,大眾汽車甚至在今年第一季度,將佔據十幾年的中國最暢銷的汽車品牌寶座,讓給了比亞迪。
在全球最大乘用車市場面臨如此挫折,不同品牌自然也拿出了不同的應對策略:有的選擇再拼一把,有的決定暫時撤退。
其中發力最大的,莫過於大眾汽車集團了:從4月率領整個董事會和百餘名員工參加上海車展,到宣佈投資10億歐元在中國設立電動車研發和採購中心,再到如今和中國本土車企建立戰略合作,無不展現集團想要在中國電動車市場佔據一席之地的決心。
另外兩家德國汽車巨頭馬賽地—賓士(Mercedes-Benz,又稱平治或奔馳)和寶馬(BMW),也明確表態要繼續深耕中國市場。其中,馬賽地—賓士集團董事會主席康林松(Ola Kallenius)星期四(7月27日)說,儘管中國經濟復蘇進展不如預期,但該公司仍對中國作為電動汽車長期增長市場充滿信心。寶馬也在同日宣佈,其中國研發團隊已啟動更高級的自動駕駛功能本土化研發,為在中國的適配和應用做好充分準備。
據路透社報道,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旗下別克、雪佛蘭和凱迪拉克在中國的銷量,在今年上半年下降了9%。而其在中國電動車市場的主力車型凱迪拉克Lyriq,也被捲入了價格戰,在上個月降價14%。
通用汽車首席執行官瑪麗·巴拉(Mary Barra)談到公司的中國戰略時說:「我們必須以合適的價格、採用合適的技術推出合適的電動汽車。」
而今年殘酷的價格戰,也使包括日本汽車巨頭豐田在內的一些車企,選擇減產或裁員以縮減規模、應對利潤下降。去年在中國的交付量出現10年來的首次下降的豐田,此前調整生產線,裁減了約1000名中國合資工廠的合同制員工;三菱汽車則在7月宣佈,經過多年的銷售低迷,將暫停在中國的業務並將裁員。
同樣在中國市場銷量受挫的日產汽車則表態,將考慮利用中國的成本優勢,從中國向其他地區出口汽車。
面對中國市場和經濟的不確定性,對於是否要及時止損,各個品牌顯然做出了不同的判斷和取捨。不過,在全球市場轉向新能源汽車、很多國家開始有計劃淘汰燃油車的大趨勢中,能否吸取在中國市場的經驗教訓,對這些企業也變得尤為重要。
中國車企出海路漫漫
外國車在中國市場碰壁的同時,中國車打入國際市場的路也並不好走。
與過去被打上粗製濫造標籤、只能出口發展中國家低端市場的中國燃油車相比,中國的新能源車可以說是拿到了中高端和歐美市場的入場券;而這些車企面對國內飽和、競爭白熱化的市場,也紛紛著眼佈局海外。
只不過,他們目前為止在歐美市場的成績,尚不盡如人意。
以第二大新能源車市場歐洲市場為例,在中國銷量一騎絕塵的比亞迪,今年一季度僅賣出了822輛,而同期特斯拉則達到了7萬多輛。不過,選擇「走量」戰略的比亞迪,第一季度的海外總銷量也達到了3萬8000多輛,其主要市場在泰國等東南亞地區。
小鵬等造車新勢力,在歐洲的成績單則更加慘不忍睹:據中國特級領域自媒體「雷鋒網」報導,小鵬在今年1月僅賣出了一輛車,蔚來在1月和2月也累計只賣出了57輛。
文章也直言,中國車企出海發展,必然是一個漫長、高投入的過程,且在俄烏戰爭導致歐洲電價飛漲的背景下,留給新能源車企的試錯空間並不多。
但儘管如此,中國新能源車企依然在選擇堅定出海,包括在歐洲、印度等地投資建廠或與當地企業合作。
這篇寫於3月份的文章也提到,小鵬汽車在今年7月左右可能會放出大招,重新發力出海歐洲;現在看來,與大眾汽車的此次合作,或許就是能幫助小鵬進軍歐洲的那個大招。
大眾和小鵬的合作,無疑給中國自主品牌和技術帶來了受到國際認可的希望,也開創了合資模式的新可能性。但在美國持續對中國實施技術制裁、歐洲強調要「去風險」的大環境下,中國車企能否保持技術研發優勢,並在海外取得市場和政策的認可,也還是巨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