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流行病學專家張作風:Omicron突變已基本飽和 毒性相對下降

美國流行病學專家張作風:Omicron突變已基本飽和 毒性相對下降
撰文:鄭寧
出版:更新:

隨着內地開放疫情防控措施,民眾感染率在12月末及1月期間達到高峰,重症死亡病例明顯增多也讓人無法忽視。近期不斷有此類言論流傳:「北京和廣東傳播毒株不同」、「北京毒株為致死率更高的Delta」、「病毒還會再次變異」等等。
據《鳳凰網》昨日(27日)報道,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系主任張作風表示,Omicron突變已基本飽和,變異出毒性更強毒株的可能性不大。

12月26日中國將新冠病毒降為「乙類乙管」,但未來新冠可能會成為一種怎樣的疾病,會不會面臨二次感染,是否會如傳言所說帶來疫情反覆等等,都成為民眾最關心和擔憂的事情。

昨日鳳凰2022國際大健康峰會中,張作風稱,雖然雖然Omicron的傳染性比較強,且突變已經基本飽和,「最多的突變就是傳染性更強,但毒力是會相對下降的。可能引起變異出毒性更強毒株的可能性不大。」

美國人類感染禽流感重症病例 CDC:體內病毒現突變 或增傳染力

撰文:劉耀洋
出版:更新:

美國12月18日通報國內首宗人類感染H5N1禽流感的重症病例,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26日表示,他們發現病人體內的病毒出現變異,可能導致病毒更容易感染人類的上呼吸道。

美媒與路透社26日報道,CDC當日發聲明指,研究人員對美國路易斯安那州(Louisiana)一名感染H5N1禽流感重症病人的兩個上呼吸道樣本進行病毒測序,並在其中一份樣本中發現病毒的血凝素基因出現突變。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2024年12月26日表示,他們發現感染H5N1禽流感重症病人體內的病毒出現變異,可能導致病毒更容易感染人類的上呼吸道。圖為CDC為於亞特蘭大的總部。(CDC網站)

CDC稱,他們沒有在病人生活環境周邊的禽類中找到相關突變病毒,說明禽流感病毒是在人體內複制時發生突變,從而更容易與人類上呼吸道部份細胞受體結合。

CDC強調,目前尚未發現該重症病人把病毒傳染給其他人的情況,禽流感疫情對一般大眾造成的風險依然很低。

圖為2024年6月10日路透社拍攝的設計圖片,相中是一支貼着標籤的試管,標籤印有「對禽流感檢測呈陽性反應」字樣,背景則是一面美國國旗。(Reuters)

CDC於12月18日指,一名感染H5N1禽流感的重症病人已入院接受治療,是美國首宗類似病例,也是美國首宗與自家後院家禽而非商業家禽有關的病例。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