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現象影響致北澇南旱 內地今冬氣溫會偏低嗎?
踏入秋季,本應是秋高氣爽的天氣,但北方多地一直下雨,山西、陝西等地遭遇嚴重秋汛;南方多地持續高溫,10月份仍頻頻出現30℃以上的炎熱天氣。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研究員宋連春解釋,受到多個氣候因素綜合影響,今秋內地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北澇南旱」氣候狀況,其中以赤道中東太平洋發生的拉尼娜現象影響最為嚴重。
北方累計雨量大,南方氣溫高
宋連春介紹,全球變暖導致氣候更加不穩定,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且強度增大。今年入秋以來,內地氣候特點主要是北方地區累計雨量大、雨日多;南方地區氣溫高、高溫日數多,江南南部和華南部分地區出現氣象乾旱。
自9月起,全國平均降水量達131.3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36.5%,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二多。北方地區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1.4倍,華北地區降水量偏多2.1倍,西北地區偏多1.2倍;江南大部及湖北中部、廣東北部、四川西部、雲南等地的降水量則偏少2成至8成。北方地區平均降水日數為19.1天,比常年同期偏多5天,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三多。
9月以來,全國平均氣溫為15℃,較常年同期偏高1℃,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三高。南方地區平均氣溫22.7℃,較常年同期偏高1.5℃,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南方地區平均高溫日數為6.9天,比常年同期偏多5.7天,為1961年來歷史同期最多。南方地區溫高雨少,部分地區出現不同程度的氣象乾旱。
內地氣候受拉尼娜現象影響
據介紹,拉尼娜現象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出現大範圍偏冷、且強度和持續時間達到一定條件的冷水現象。2020年8月至今年3月,赤道中東太平洋曾發生一次中等強度的拉尼娜現象。今年7月,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開始再向偏冷狀態發展,於10月份進入拉尼娜狀態,預計在今冬再度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強度的拉尼娜現象。
宋連春表示,9月以來,熱帶大氣已表現出對冷水狀態的響應特徵,赤道中東太平洋對流受抑制,而赤道西太平洋對流活躍。受赤道中東太平洋冷海溫發展的影響,秋季以來,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持續偏北,歐亞中高緯環流經向度大,冷空氣沿西北路徑頻繁南下影響中國。
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外圍暖濕氣流與北方冷空氣的共同影響,導致北方地區降水較常年同期異常偏多。與此同時,長江以南大部地區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之下,降水偏少、氣溫偏高,氣象乾旱有所發展。
據了解,自1949年,歷史上共發生15次拉尼娜現象,其中10次中國冬季氣溫偏低,5次中國冬季氣溫偏高。由於每次拉尼娜現象的影響不盡相同,因此今冬不一定會出現氣溫偏低的情況。
北方地區需加強防災減災能力
「北澇南旱」對北方地區的防汛減災提出嚴峻挑戰。宋連春指出,北方對極端降水事件的應對能力、基礎設施,比南方較弱,因此需要多措並舉,注意進一步提升對強降水的防災減災能力。
他提出4項建議,首先是監測預警方面,加強對極端氣象災害的綜合監測系統建設,提高預測預報能力和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其次,在信息管理方面,加強災害管理全過程的信息獲取、傳播、利用和反饋,提高災害管理的效率和決策科學性,有效運用人力、物力、財力。
再者,在災害風險管理措施方面,需立足防災、備災、減災、救災、重建的災害管理過程,改善極端氣象災害的孕災環境,降低承災體的暴露度和脆弱性,增強承災體的適應性和減災能力,提高對各類極端氣象災害潛在不利影響的應對能力,進一步完善防汛搶險救災各環節的機制和流程,加大提防險段、病險水庫、城市排水防澇設施等的巡查力度;最後,是需要進一步提高社會各界防災減災的意識,增加公眾的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
宋連春表示,為更有效應對氣候變化,要強化基礎性工作,加強科技創新,完善氣候系統綜合觀測站網體系,加強氣候系統大數據能力建設,提高對氣候變化規律和機理的認識,推進地球系統模式發展。同時,要提高各個區域應對氣候變化與極端事件的能力,建立中國區域氣候變化預測預警業務,加強災害風險管理,強化氣候變化科技支撐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