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政策方針掀辯論 內地學者:過度強調分配恐適得其反
內地政府於6月10日確定浙江為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浙江7月19日推出五年規劃,中共總書記習近平8月17日在中財委會議上提出實現辦法,包括構建三次分配協調的基礎制度,調節過高收入,鼓勵高收入人群和企業更多回報社會。
三次分配是指,初次分配按市場按效率原則進行分配,再次分配依據公平原則通過稅收等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則通過個人、企業自願捐贈的再分配。
儘管官媒《環球時報》極力否認,但無法阻止輿論場中充斥「均貧富、殺富濟貧」論調的流傳。相較之下,據澎湃新聞網報道,內地財政學者劉尚希給出更為謹慎和理性的警示性看法。
劉尚希認為首先應根本改善人的能力,若過度強調再分配,短期內或許可以緩解當前的問題,但長期來看仍會加劇貧富差距。只有人的能力普遍提升,就能消除群體性能力鴻溝,社會自然能達到公平效率。
若稅收調節成為實現共同富裕主要手段,劉尚希說很可能導致負擔加重,發展動力變弱。從數據上看,雖然短時間內差距縮小,但仍治標不治本。
據中央社報道,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學者王信賢談到第三次分配時指,這一般由私人企業和非政府組織(NGO)實施,但中共接連壓制它們,讓這些角色失去了靈活性。
王信賢說,大陸《慈善法》規定不得從事、資助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活動,但這種解釋權掌握在中共手中,導致企業或NGO在從事公益時「綁手綁腳」。而大陸「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辦法」又擠走境外NGO,剩下多是官辦非政府組織,讓它們執行仍屬官僚思維導向,令第三次分配跟「再次分配意思一樣」。
台灣學者王孟源在網絡稱,貧富不均系全球三大問題之首,中共提出共同富裕,值得全球良心人稱讚和支持。但市場經濟使資本積累,靠政治手段逆水行舟,先天就極為困難。
他認為,中共實施共同富裕面臨兩大難題:一是中國私人資本和國際資本聯合倒逼中共,且中國加速實施金融「接軌國際」,有巨大風險;二是壓制資本會影響中國財團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畢竟中國科研環境不如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