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時逝世|曾在港任教及聲援佔中 多間內媒報道訃聞網民亦悼念
台灣中央研究院周四(5日)證實,著名歷史學家余英時於美東時間2021年8月1日凌晨去世,已下葬於普林斯頓他父母的墓旁。余英時與香港有深厚的淵源,他曾畢業於新亞書院,並在本港小學任教兩年,亦曾擔任新亞書院院長兼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
雖然余英時生前曾大力批判中共體制,也力挺香港「佔中」和台灣太陽花等民主運動,但內地多間傳媒仍廣泛報道其逝世消息,網民亦齊聲悼念他「先生千古」、「巨星隕落」、「一路走好」。
內媒報道史學貢獻 避談其政治觀點
余英時逝世後,《澎湃新聞》、《新京報》、《南都周刊》、《鳳凰網》等多間內地傳媒發布消息,引起網民齊聲悼念。更有微博網民放出余英時年輕時的照片,稱讚「好帥哦」、「年青的時候真帥氣,年長後也很是儒雅」。還有人讚賞他在文史領域的貢獻:「他是中華文化中,少有的能稱作頂天立地的人的」。
雖然內媒報道都沒有提及余英時的政治觀點,但有網民在哀悼時則提到:「很多良知很多真實只有在現實中才能看到才能感知,論文里是找不到的」、「珍稀的道德直覺」、「其他學者留下來的無非是思想與觀念,而余先生留下來的,是道統」、「剛剛還在書城搜他的書,發現還沒解封」。
但也有人直批「在海外以反共反毛著稱,頗為刻毒,此行當去拔舌地獄?」、「反動派一直沒變,只是內部有些大佬昏頭把這個詞抹掉了,給他們都按個愛國華僑華裔帽子,就以為都是他的知心朋友」。
與香港淵源深厚 新亞書院首屆畢業生
綜合中大展覽廳及中央研究院資料,師從國學大師錢穆的余英時,1930年在天津出世,1950年入讀新亞書院,1952年畢業,成為新亞書院第一屆畢業生。余在1973年於香港中文大學擔任新亞書院院長,兼任大學副校長,兩年後重回哈佛任教;1974年膺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78年獲中大頒發榮譽博士學位。
他數年前出版《余英時回憶錄》中,全書五個章節中有一章是《香港與新亞書院》。書中他介紹自己當年為與家人團聚,由內地來到英殖時期的香港,入讀新亞書院,成為國學大師錢穆的學生,又形容上世紀香港在東西思潮夾擊下,是最自由的社會。
余英時在港的兩年研究生時期,奠下往後學術路向。他當時閱讀不少史學著作,亦接觸到有「第三勢力」之稱的反共刊物,如《民主評論》、《自由中國》、《人生》、《自由陣線》以及《祖國周刊》等。他在回憶錄中形容是開拓眼界,修正、深化了之前對民主與科學的認識。
2013年7月1日,余英時談香港佔領中環運動,表示中共對付香港普選的另一策略是將它轉化為變相的一黨專政,正是在這種極端不公平的情況下,香港才出現了「公民抗命」、「佔領中環」的大運動。他又支持爭取特首普選,認為人權、自由、生命尊嚴等等核心價值,都必須在過了公平普選這一關之後才能有著落,並認為在缺乏任何其他有效途徑的情況之下,公民抗命、佔領中環無疑是爭取普選的最重要的手段。
2014年10月10日,傳出余英時作品在中國各地遭官方全面封殺下架。不過,10月15日,《環球時報》報道稱,多間書店店員表示書店並沒有接到下架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