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問題是他需要生存」 歷史學家林孝庭剖析蔣經國統獨轉向

撰文:廖士鋒
出版:更新:

6月9日,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舉辦尖端講座,邀請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 at Stanford University)研究員暨東亞館藏部主任林孝庭,以「解密史料中的冷戰與中華民國」為題發表演講。會後多維新聞記者針對冷戰時期兩蔣的相關問題,對林孝庭進行專訪。

首先,對於兩蔣日記所有權纏訟多年、近日即將再行宣判,林孝庭指出,以胡佛研究所的立場,靜待台美兩地訴訟塵埃落地,都會尊重,尤其是等美國聯邦法院判決後,會加以配合。

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林孝庭接受多維新聞專訪,對冷戰時期國共互派密使的考量以及蔣經國對台灣的主體性思考,詳加解釋;林孝庭的相關著作在中文出版界引起不少討論。(廖士鋒/多維新聞)

兩岸密使互動:「和謠牌」與「弄假成真」

至於冷戰初期兩岸密使互動,尤其1950年代到1960年代初期這段期間,兩蔣願與北京互動的動機與底線究竟是什麼?林孝庭指出,目前沒有看到兩蔣父子有直接下命令的證據,但是透過已解密的檔案,仍能看到兩岸密使在香港進行工作層級的對話,甚至是具體的國共合作試探性內容。且從美國對蔣經國的反應來看,乃至於英國檔案,都能見到國共接觸的信息,而完整的資料也許有待進一步開放才能釐清。

而若有其他檔案呈現相關內容,林孝庭認為其實也不足為奇,包含美國跟中共在日內瓦、華沙都有直接溝通管道,若説兩岸沒有管道,包含舊管道、共同朋友,「我反而會覺得奇怪」。林孝庭也強調,蔣介石本身也針對兩岸密使的往來,亟思如何打「和謠牌」(散佈兩岸秘密進行和平對話的謠言)。

林孝庭指出,當時冷戰大格局下,蔣介石深知美國不可能跟蘇聯或中共和解,所以可以打這些牌「刺你一下」;但是他強調,1970年代季辛吉(Henry Alfred Kissinger )告訴台北,鼓勵兩岸對話、自行解決爭端,讓美中關係正常化。換句話説,反而是美中僵持的時候,台灣有打牌的空間。沒有直接證據顯示兩蔣曾接受對岸統戰或者動搖,他可能是作為一種外交操作,雖然有工作階層傳話與接觸,但沒有動搖,直到1970年代,反而是美國鼓勵兩岸和談對話。

1950年代于右任曾被國民黨中常會討論為致函毛澤東的代表,圖為1949年其搭機離開大陸。(Getty)

至於1956年春天國民黨中常會討論是否由黨國大老於右任具名致函毛澤東,為何無疾而終?林孝庭則指出,當時沒有下文,但是到了能夠討論的地步,「就不是空穴來風」。

再者,對於毛澤東曾親自召見國共密使曹聚仁到北京、並由周恩來於頤和園設宴,提出可以撥出江西廬山與鄱陽湖地區作為蔣介石的休息林園甚至於湯沐邑,究竟當時中共領導人的心裏所想為何?林孝庭認為,也許中共有這樣的想法,但是不能判斷的是他們有多認真,從毛澤東「以假當真、假戲真做、最後弄假成真」,加上當時1956年全球飄起和平空氣,可以從中看到環境的影響。

從「秋海棠」到「海島」:蔣經國力求生存

而林孝庭新書《蔣經國的台灣時代》,運用蔣經國日記所載,提到1970年代蔣經國思考主體性的轉變,特別是「秋海棠」到「海島」(以及屈居側室的心態),如果觀諸日後李登輝建構台灣主體性,可否推論其乃延續自蔣經國?林孝庭認為,至少就蔣經國而言,「最大的問題是他需要生存」,他認為如果一個領導人有自我選擇的條件,「他會繼續堅持整個中國是我的」,可是台灣在1970年代被逐出聯合國、代表權中國的立場已經消逝,再加上雪崩式斷交,他必須思考如何保住剩下的台澎金馬。對於國際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會激起蔣經國思考:「我台灣怎麼辦?我是非法存在嗎?」

林孝庭敏鋭地注意到,面對外交上的風雨飄搖,蔣經國在政治論述上有有微妙的調整。(VCG)

林孝庭指出,蔣經國的微妙轉變是迫於無奈,「他為了要生存」,美國拋棄台灣後,「他不能再自己騙自己我還對中國保有所有主權」,因而開始對中東歐國家進行經貿往來。為了生存,他被迫重新定位,「不要讓人家覺得台澎金馬跟中國大陸的制度是混為一體的」,林孝庭解析這樣的心態是「讓兩種制度競爭不是很好嗎?」

尤其,對於當前中美之間的對抗,有台灣輿論認為民進黨抗中保台似乎繼承了蔣經國的道統;就政治實務觀察,許多原本的藍營選民也因為民進黨反共而轉向,國民黨反而變成親中、背離蔣經國,對這樣的情形如何理解?

林孝庭指出,蔣經國雖然反共,但他沒有否認自己是中國人,對故土情懷仍然是很深的思念,期待有一天能回到中國大陸祭拜母親的墳墓。政治的意識形態、兩岸制度與政權對抗,跟蔣經國對於中華民族、故土情懷,「他是分開的」(而且並存)。林孝庭認為,「今天講這些話的人,他們是這樣想嗎?」林孝庭強調,不要混為一談,「蔣經國反共,但他沒有要分家」。

最後,林孝庭也透露,其新書撰寫方向是從不同主題與面向着手,思考冷戰時期的台美盟邦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