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民主「害了」台灣,還是「幫了」台灣?

撰文:孟芹府
出版:更新:

新黨前主席郁慕明4月3日於個人Facebook表示,「看着台灣從風光成四小龍之首,到如今內鬥內耗,『問題在選舉』;大陸能不斷突飛猛進,也是因為不搞選舉,而是共產黨領導、多黨參政的協商民主」。

郁慕明隨後又說,「以為『民主』就是選舉、就是一切照美國,甚至把台灣不講法治的民粹當民主,最後就是陷入向下沉淪的惡性循環」。

新黨前主席郁慕明。(網絡圖片)

郁慕明所言,其實是經濟學界與政治學界間的長期論戰,即政治民主化能否刺激經濟成長?郁言固然點出某一派論點的部分結果,卻完全忽略中間的脈絡。

台灣民主化已數十載,台灣經歷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至現任的蔡英文等多位領導者,台灣內部的政治互動過程紛紛擾擾,幾乎台灣全部的社會精力都花在政治口水上,尤其是統獨、國家存亡的議題,2020台灣總統大選最為明顯,2020台灣選戰實際上即為物質議題(經濟)對決後物質議題(民主)的決戰。

加諸以21世紀後,自媒體興起,人們的注意力更被網絡上的政治論戰吸引,鮮有人注意到台灣經濟從民主化後似有停滯──至少台灣的經濟表現並沒有讓台灣多數人「有感」。因此,回到鬱慕明的問題,台灣民主化對於經濟發展有無影響?而這影響,是正面或負面的?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國民政府將重心從「反攻大陸」緩慢轉移到「建設台灣」。(網絡圖片)

就讓證據說話吧

台灣開始採取較為積極的經濟發展政策,一般而言須從1953年台灣始實行進口替代政策算起,也就是國民政府將重心從「反攻大陸」緩慢轉移到「建設台灣」的開端,也是過程。

若從台灣的人均名目GDP檢視,不難發現自1953年起,除了某幾年較為跌撞外,成長率幾乎都是以二位數成長,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87年蔣經國宣布台灣解嚴,才開始發生變化──一般認為蔣經國宣布解嚴,是嚴格意義上的台灣民主化的開端。

1987年的台灣人均名目GDP成長率為32.56%,是台灣至今仍未被超越的紀錄,而從1988至1990年的成長率一度來到個位數,1991年復又回到兩位數的成長,原因在於1991年至1993年,台灣始有大型的經濟建設計劃,稱為「六年國建」,這是繼蔣經國的十大建設後,由國家帶領、台灣最大規模的經建計劃,總金額達新台幣8.2兆元(1新台幣約合0.03美元),其中新台幣5.2兆元為公共投資金額,後因故暫停。連戰接任台行政院長時,停止大部分六年國建計劃,六年國建因而胎死腹中。1993年後,台灣GDP成長率最高僅8.08%,直至2000年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前,台灣的GDP成長率都未再來到兩位數,2001年的GDP成長率甚至是-10.14%。

1987年,蔣經國宣布解嚴。(網絡圖哦)

台灣的GDP成長率數據似乎是台灣自民主化後,經濟成長受制於民主化的證據。只是,數據上的相關能否武斷推導:台灣民主化與經濟發展具因果關係,甚而成為一道阻礙?

民主是經濟的絆腳石或墊腳石?

就學理論因果,民主化是加速或阻礙經濟成長,相爭多時,迄今並無定論。

「兼容觀點」(compatibility perspective)認為,民主制度約制政府力量,能讓利益極大化,不論是對消費者、生產廠商皆是如此。在經濟效率的層面上,民主政治能刺激生產與消費誘因,加速經濟發展,同時避免政治菁英壟斷資源,確保政府受監督,促使行政透明。

「衝突觀點」(conflict perspective)則認為,民主機制下的公共政策以全民參與為前提,民選政治人物為了爭取選票,必須與不同的選民「妥協」,甚而推出短視近利的政策討好選民。民主制度本身的設計即不利於經濟發展,只有微薄的證據顯示民主政治可推動經濟成長,實際的因果關係並不見得一定是兼容觀點所稱的「民主為因,成長為果」,也可能是「成長為因,民主為果」,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經濟成長是在威權政府的統治下,做出經濟成長的成績。

台灣民主化前,經濟成長亮眼,民主化後呢? (Getty)

從實證角度來看,在沒有經濟發展基礎下所建立之民主政權無法長久持續,非洲的前殖民國家貿然推行民主的結果即為鐵證。一般論者認為,台灣的兩蔣威權體制較能約束社會、避免分歧,給予政治菁英充分自主性,制訂合宜之公共政策,此亦是促成台灣經濟成長的主因之一。

不成熟的民主 反被民主所害

民主的本質是開放社會、釋放多元的社會活力,並運用這股社會活力,達到約束政府的作用,但是「多元」的本質實為一種分歧,前述之分歧易受政客操弄,更易操弄成極化對決。

台灣經過「二次反轉」(two turnover)──兩次和平的政黨輪替後,台灣在「形式上」是穩定的民主政體。然而,2020台灣總統大選卻將「不成熟的民主」缺陷徹底暴露無遺,2020台灣總統大選受外部環境(香港反修例風波)的「幫助」,民進黨、蔡英文操作「芒果乾」(亡國感)成功,終讓整場大選變成單一議題對決,不明來由的國家滅亡感在台灣社會發酵,催出蔡英文手上的817萬票。

2020台灣總統大選1月11日晚間,結果出爐,由現任總統蔡英文連任。 2020無來由的亡國感,催出蔡英文手上的817萬票。 (洪嘉徽/多維新聞)

2020選舉過程中,經濟議題被簡化成「愛台灣」或是「不愛台灣」,如果「愛台灣」,就要「反韓國瑜」。影響深遠的核能議題、台灣的自由貿易協議議題、兩岸議題等,皆是依前述的脈絡被徹底簡化,任何議題的討論都毫無意義,只有愛不愛台灣的差別──這就是不成熟的民主結合民粹使然。

議題的簡化討論是毒害、侵蝕台灣的民主基礎。台灣民主化數十載,反而走了選舉式民主的老路。諷刺的是,台灣人自豪台灣是華人所擁有的成熟穩健之民主政體,但台灣的民主化如何阻礙經濟發展卻已被當成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