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無台灣籍自己承擔」 台官員發言踩在兩國論鋼索上?

撰文:李富茂
出版:更新:

2月11日,台灣陸委會表示,考慮人道精神併兼顧人員防疫管理,宣布有條件開放「陸配子女入境台灣」。不過,消息一出卻引發反彈,相關的措施一日多變,究竟誰能返台、誰不能,令外界摸不着頭緒。

2月12日下午,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台衛福部長陳時中再度召開記者會,宣布撤回「陸配子女入境台灣」措施,並表示:「只要是不具有本國國籍的陸配子女且目前滯留中港澳者,一律不予入境。」另外值得一提,陳時中還在記者會說出:「(防疫)國人優先,國籍是可以選的,一開始就是可以選的,已經選了,沒有選台灣的國籍,就必須要自己做承擔。」

陳時中此番話,不僅成功化解蔡英文政府一日多變的質疑聲浪,還贏得台灣輿論掌聲、讚賞直稱:「霸氣的部長」。但在台灣社會一片叫好的情況下,仍必須反思:當初,陸委會提案的動機為何?作為政治人物、作為服務人民的機關,說出「選擇承擔」是解決社會問題?還是化解輿論壓力?而身為台灣衛福部長的陳時中,這席「國籍承擔說」能簡單概括兩岸婚姻家庭的現況?

蔡英文政府一日多變,最終仍將陸配子女入台措施喊停,對此蔡英文表示,非常時期優先防堵疫情。(台灣總統府)

坦白說,當陳時中宣布取消「陸配子女入境台灣」措施時,應該點到台灣防疫能力為止,不須再進一步談及「國籍是可以選的,沒有選台灣的國籍,就必須要自己做承擔」的說法,此舉不僅突顯蔡英文政府的政策隨當前「反中至上」的民意浪潮起起伏伏,更顯見政府官員對於錯綜複雜的兩岸關係乃至婚姻家庭,毫無基本認知與理解。

陸委會第一時間倡議的「陸配子女入台」措施,此舉立意良善,在面對冷酷無情的病毒時,具有雪中送炭的加分效果。畢竟,能夠持有「長期居留證、長期探親證之台人、陸配子女」,本就具備「準台灣人」的身分,且也在台灣生活一段時間,只是礙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管制,才導致這群「準台灣人」未能及時返家。

開放陸配的陸籍子女來台措施,在不到一天內,就被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中)宣布撤回。(中央社)

同時需注意的是,蔡英文政府自新型冠狀肺炎發生以來,不斷拋出以照護「國人為主」的防疫策略,依此來看,難道這群「準台灣人」並非台灣官員們口中的「國人」?必須了解的是,這群「準台灣人」絕大多數只是因為時間程序未到,來不及成為「國人」,就因為輿論「反中至上」的壓力被割捨、被忽視,犧牲他們回家的路?

其次,當陳時中拍板定案取消「陸配子女入台」措施後,台灣輿論立即反轉,更因為陳時中「國籍承擔說」讓台網民瞬間高潮,一面痛哭流涕的說:「選對了總統」;一面又吹捧「以台灣為榮」等說法。這一切輿論的讚賞,已讓蔡英文政府直上雲霄,完全忘了這樣的言論有可能再度撕裂兩岸關係,更傷害了兩岸民間良性互動的情感。

眾所周知,蔡英文政府一開始是運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之「戶籍」處理相關人員返台的問題,避開了「國與國」的說法。然而,陳時中卻在取消「陸配子女入台」措施的記者會現場,拋出了「國籍承擔說」,不啻踩在兩國論的危險鋼索上,也讓兩岸婚姻家庭聽了既心寒又無奈。

面對開放「陸配子女」來台引發爭議後,台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曾親上火線說明,並限縮申請條件,但依舊沒有平息輿論,成了台灣輿論的眾矢之的。(楊家鑫/多維新聞)

確實,以往兩岸婚姻的經驗,大多家庭皆會讓孩子入籍「中華民國」,理由不乏為「台灣的護照目前相對好用」、「入台籍持台胞證進入中國大陸很容易;反之,大陸籍入境台灣的手續相當麻煩」、「台灣健保體系、社會福利都很好」等經濟因素與便利性的考慮。

然而,隨中國大陸經濟量體持續擴大,增強了兩岸男女在婚後工作長住大陸的意願,而這般場景當然也讓不少兩岸家庭「暫緩」陸籍配偶、孩子來到台灣取得「戶籍」或「國籍」,畢竟不捨與家庭成員分隔兩地,是人之常情。

同時,也不得不考慮現行的兩岸婚姻關係上,台籍配偶在婚姻權力當中,不再扮演權勢高的一方。也因此,當記者詢問兩岸家庭之陸籍配偶、子女的「入籍」選擇上,通常都會回覆:「現在(入籍選擇)還不一定」或是「我再與我先生討論看看、我得跟我太太商量」,這些陳述意味着兩岸家庭成員該入哪一地方,並非夫妻某一方能決定的事。

所以,在此說明的是,兩岸婚姻面對不同的時空環境,家庭成員的身分選擇,是相當複雜的,而這種複雜性不僅僅是兩岸政治與經濟上的「特殊」關係考慮,其實也表現出夫妻權力關係,以及「何處是我家」的情感性拉扯與掙扎。

回來看到台衛福部部長陳時中的「國籍承擔說」,更說明陳時中使用過於輕蔑的心態處理兩岸家庭成員的「國籍選擇」,完全忽略了牽涉其中的兩岸經濟、家庭關係、家鄉情懷等千絲萬縷的面向。反過來問,陳時中為何講出這一席傷人(商人)刺骨的話,就是因為被選票計算、被政治因素矇蔽、被輿情壓力喘不過氣來。

當然,藉口理由隨便找。但別忘了,陳時中作為台灣政務官員、技術官僚團隊之一,應以實事求是,協助民眾返回美好生活為依歸。況且觀察陳時中自新型冠狀肺炎爆發以後的發言方式,不時可見稱呼「中國」為「大陸」,相信陳時中對於兩岸關係的見解,不至於用「仇中」的心態來看待。因此總歸一句,蔡英文政府應該與社會輿情適時切割,理性而非感性治理;否則,還不如創造一台人工智能(AI)輿情收集器來作為治理機器,又何必選擇政治領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