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大財外交」適得其反 北京多管齊下引導中緬關係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時值中緬建交70周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1月17日至18日訪問緬甸,為其新一年首度外訪,也是20年來首次有中國元首訪緬。外界估計習近平此行將簽署兩份協議,涉及推進皎漂港項目,並且就緬甸對華出口牛和農作物,簽署諒解備忘錄。
在眾多「一帶一路」國家之中,緬甸的對華交涉早就超過招商引資的範疇,突顯所謂「不講政治」的發大財外交,只單純依靠「政府對政府」關係,到了某一個限度就不再管用,甚至適得其反。

中國反省「兄長式」手法

自從2010年緬甸政改,民選政府上台,對中國在緬項目的質疑之聲也愈來愈大,有基建工程被喊停,有礦場被關閉,其中又以密松大壩水電站最引人注目。緬方以保障環境和居民生活為由,於2011年擱置該大型項目,至今仍未重啟,成為雙邊關係未能拔除的一根刺。

2017年12月1日,習近平會見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姬。(新華社)

皎漂經濟特區是中緬經濟走廊的旗艦項目,其深水港計劃將可卸載中東原油,再經跨境油管輸往中國,從而減低北京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和風險。該項目於2015年底由中資中標承包,至2018年11月簽署框架協議,如今仍因環評和局勢不穩而停滯不前,更有傳美國「提醒」緬方小心債務陷阱,從中作梗。

「財可通神」這句話講得簡單,但在現實政治的廟裡,「神」可以有好多位,弄錯了對象或拜錯了方法,就只白添香油枉燒錢。2015年,雲南社科院東南亞問題專家熊麗英在「大公網」撰文,便指中國反省以往「兄長式」的外交手法,並呼籲中國企業尊重緬國民意、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和提升透明度。

中方牽線助解羅興亞問題

據2019年1至9月中國商務部數據,中緬貿易額135.4億美元,按年計增長17.9%,其間中國對緬出口88.7億美元,自緬進口46.7億美元,按年計分別增長11.6%和32.0%。可見幾年下來,儘管旗艦項目遭遇阻礙,以經貿為主的外交策略依然行得通走得穩,只不過要更上一層樓的話,就要政治上更進取了。

🔑中緬領導人近年多次交流🔑

過去的小挫敗其實反映,所謂「經濟決定論」其實流於表面,首先不同持份者有各自利益和關注點,然後是如果不能確保地方情勢穩定,任何開發項目都無從談起。有見及此,當近年緬甸北部陷於民族地方武裝衝突,北京便積極參與斡旋,盡力保持雙方停火。

另一方面,緬甸現正因羅興亞人問題,飽受國際社會壓力,又因難民湧入鄰國孟加拉,導致兩國關係轉差。北京是少數公開支持緬甸政府的大國,並籌組中緬孟三國外長非正式會議,於去年9月達成共識,同意成立中緬孟聯合工作組機制,負責具體落實遣返相關工作。

解放軍邊境「集結」或「演習」

驟眼看中國只要運用自身影響力,就足以穩定局勢,但宣傳背後卻暗藏複雜的互相計算。《紐約時報》2016年的報道引述「緬甸高級官員」,指緬北武裝衝突之所以於2015年捲土重來,「要歸因於中國提供的武器裝備、後勤支持和軍事人員」,報道又稱北京藉由挑起「小麻煩」,推進在緬甸的「戰略和經濟利益」。

🔑2019年4月,多國派艦出席「中國海軍建軍70周年閱艦儀式」🔑

+3

中國對緬不是單向施展影響力,箇中考量有時十分微妙,例如上引《紐時》報道已過兩三年,其間不時有緬軍越界追擊,甚至有炮彈落入中國境內,殺傷中國公民。對於這一類事件,中國對外交代事態時保持低調,但實際行動卻是調派解放軍到中緬邊境「集結」或「演習」。

迄今為止,中國的外交手腕顯然靈活,具懾服力之餘拿捏到火候。在去年4月中國海軍舉行「建軍70周年閱艦儀式」,緬甸派出「辛漂信號」導彈護衛艦參與典禮,反映兩國在軍事領域也多有合作,更體現中緬關係即使有暗湧以至暗戰,依然不會影響雙方大局穩定。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