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北京最高級經濟決策會議沒有「意外」
官方12日傍晚公布,中國最高級別的年度經濟決策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在12月10日至12日召開。置身在當下的國內外環境之中,幾乎所有人都意識到,即將過去的2019年,中國經濟依然沒有能夠恢復持續超高速增長的可能。
「凜冬」會持續下去嗎?還要持續多久?中國經濟能恢復到當年的增速嗎?這些問題在數年前也曾在中國輿論場爭論多時,「V」型還是「L」型增長模型的爭論言猶在耳。事實上,除了那些「預言者」之外,幾乎沒有人會在當時認為這場寒冬會持續這麼久。即使當時已經感受到潛在經濟「失速」風險的「預言家」,可能也未必將事態考慮得如此嚴峻。
在這場「黨政軍民學」數百省部級高官齊聚3天的會議上,中共對當前中國經濟表現似乎尚能接受,形勢上「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而在2018年12月份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共高層首次表達「穩中有憂」的判斷。
在過去一年的分季度經濟增速統計數據中,中國經濟已經持續跌至近二三十年來的低谷,「保6」都已經成為問題。毫無疑問,在當下的關口,如經濟增速「破6」,那麼國內外對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信心將遭遇不小打擊。中共必須要在這一切成為現實之前提振外界的信心,告訴人們「破6」的實質意義遠不像人們所賦予的那樣重要。而且,它還要告訴人們,越是在這樣的緊要關頭,越不能鬆手「放水」,將之前頂着各方面壓力而採取的轉型調結構成果白白浪費,重新回到粗放型、不可持續型經濟的老路上「殘喘」。事實上,後者的結果可能是遠較中共咬緊牙關主動轉型更被動的選擇。
「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三期疊加』影響持續深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世界大變局加速演變的特徵更趨明顯,全球動盪源和風險點顯著增多。我們要做好工作預案。」在新華社公布的通稿中,中共高層如此警告中國經濟失速的風險原因。
正如人們所意識到的,當胡温在任時期,中國經濟增速已經開始下滑,警示了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不可持續性。當然,這在當時屬於很多後發國家在持續多年的高速增長周期後所必然遭遇的。在《中國經濟轉型的國際比較》一文中,中國經濟學家高善文解釋說,2010年以來,中國經濟總體走在長期波動下行的趨勢中,這背後最重要的原因在於:隨着經濟的發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國逐步從模仿和追趕驅動的模式轉入自主創新驅動的模式,逐步從依靠出口和投資轉入依靠消費和服務來拉動經濟。
三期疊加是指經濟增長的換擋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與前期刺激性政策的消化期在同一時間重合出現,因而產生疊加效應 。所謂增長速度換擋期,就是中國經濟已處於從高速換擋到中高速的發展時期;所謂結構調整陣痛期,就是說結構調整刻不容緩,不調就不能實現進一步的發展;所謂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主要是指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初期,中國實施了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現在這些政策還處於消化期。
而且,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當然,這種轉型是整體積極的、正向的,但是也是十萬痛苦的,所謂「三期疊加」即是指這種陣痛可能體現為一系列社會矛盾的發生,甚至可能造成全國範圍的經濟頹勢。也正是因此,中共在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要「穩字當先」,重申以「穩就業」為第一要務的「六穩」要求,即是要防範潛在的社會矛盾激化。
本來,自上而下的大規模改革應該是在經濟增速可以預留充分的下行可承受空間時才好推行的,結果中國政府因為缺乏充分的改革動力和意願,從而在之前錯失了不少改革時機。更不湊巧的是,美國經濟一直無法從此前的危機陰影中走出來,不可避免地與在增長慣性下凸顯越來越強烈存在感的中國相遇。自從貿易保護主義的保守力量代表特朗普(Donald John Trump)上台後,一切都難以避免。
2018年中美貿易戰的出現,加劇了中國經濟轉型困境,也嚴重擾亂了中國政府漸進式改革的步伐。在貿易戰的現實壓力下,中國政府不得不考慮強效的甚至在此前看來十分超前和激進的策略。無心插柳柳成蔭,事實上這反倒實現了中國市場派呼籲多年而未獲回應的夢想,反而提升了中國的市場開放程度和完備程度,以及創新競爭力塑造。這大概也不完全是美國政府所期待的結果。
如今中美已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避免了貿易戰升級。其實,中國從來不缺乏「韌性」,但它也需要喘息的時機,尤其是在當下的內憂外患局面下。
總之,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一如早前人們所料,它不會提供讓人們興奮的激進措施,以迅速將中國經濟拉出「相對低谷」的區間,一旦鬆手前功盡棄並非危言聳聽。過去40年中國得益於「穩定」的國內形勢,「穩定」並不壓倒一切,但是壓倒大多數的短期目標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