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官媒追打「投降派」 慎防矯枉過正堵塞言路
隨著中美貿易戰日趨白熱化,北京表明會全力應對,不會就主權事宜退讓,一眾官媒都開火猛轟「投降論者」,言下之意是不應該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可是,政府的確不應該要求所有人都是主戰派,而應該體恤輿情,明白到個體遇到危機,最自然的選擇就是避險。對於這樣一個自然反應,政府一棒子打死是不合時宜的,較有建設性的方法是循循善誘,引導每個趨吉避凶的個體,理解集體團結的力量和前景。
強勢「安內」論調是有必要的
在當局眼中,或者這種強勢「安內」論調是有必要的。畢竟毋論官媒口徑如何強硬,主旨都是集中在中國的巨大潛力和耐力,沒有一家進取至否認美國現時仍是世界第一強國,手上的牌比中國多。正因中國處於防守態勢,更加需要「信心管理」以保持內部士氣,對於異見的包容度難免會下降,相反會更加著重「槍口一致對外」。
例如新華社便於6月8日刊文直指,要讓散佈投降論的人成為過街老鼠,強調這些人得了軟骨病,喪失民族氣節,鼓吹中國應妥協論調,混淆視聽、擾亂輿情、渙散人心。實則「人心」的影響是實在的也是巨大的,單講在現代經濟體舉足輕重的金融市場,即使並無實質消息,一旦任由悲觀氣氛漫延,資金將會加速撤離,匯市和股市都可能出現過度反應,無端增加政府宏觀調控的成本。
非理性行為致「自我預言實現」
正所謂「三人成虎」,投降派大行其道的話,轉而觸發市場非理性行為,無異於「自我預言實現」。其實早在2018年8月,名為「孫立平社會觀察」的公眾號稱:「如果貿易戰打到極端,對於美國經濟來說至多是重創的問題,而對我們來說則是生存問題。」之後官媒環球網即點名指責:「仗還沒打,就有人要割地求和!」
如果坊間人士就這樣拋出一個判斷,說中國一定輸得更慘,遭遇官媒反擊似乎都是意料中事。新華社一文便特意「正告」,崇美媚美恐美者別再做美國政府霸淩的幫凶,別再試圖用投降論瓦解中國人的抵抗精神,執迷不悟、一意孤行的前方是萬丈深淵。至於如「孫立平春秋筆」公眾號所指,美國打關稅戰和封殺華為,就只是「一個天天給你送花的人有一天突然不送了」,「你不能因此而責怪人家」,對箇中惡意輕描淡寫,怎麼說都是有欠妥當,招致批評亦屬正常。
避免盲目將「妥協」和「投降」混為一談
可是在這場中美國運之爭,當局也不能矯枉過正,否則可能會導致言路壅塞,妨礙有益的政策討論。尤其是處於守勢的中國有必要弄清楚,手上有甚麼反制美國的牌,而這些牌效力有多大,例如貿然斷供稀土過於損人不利己,美國亦只會煩惱一陣子,那不如用逐步加強審批和管制,以作為長期談判籌碼之用。如果一味「寧左勿右」,對其他意見充耳不聞,恐怕會有走上劍走偏鋒的風險。
總而言之,官方要把握好引導輿情的力度,避免盲目將「妥協」和「投降」混為一談,把異議者統統打成投降派。於此官方宣傳系統需要分辨清楚,在「投降派」的大帽子下,當中有不同動機和形形色色的立場,應該按個別意見取長補短,這樣做才有助於擬定更為有效的應對辦法,並且為官方的立場和行動,爭取更大多數的支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