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中共黨際外交脫胎換骨 應對後冷戰全球多極化趨勢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近日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訪問非洲國家烏干達,以及貴州省委書記孫志剛訪問摩洛哥、突尼斯和埃及,二人都是以中央委員的身份,率中共代表團外訪。官方闡明行程性質為「黨際外交」,旨在推廣「一帶一路」。其中巴音朝魯見證吉林省與烏干達簽約,建設電力產業園,而長春添裕服飾有限公司則確認投資1000萬美元,建造服裝廠。

王滬寧被譽為「中南海第一智囊」。(AFP)

「蘇東波」後黨際外交意涵擴大

甚麼是「黨際外交」呢?在蘇聯和東歐共產政權解體前,主要指社會主義陣營之間黨對黨聯繫,但時至今日中共「黨際外交」意涵經已擴大,以適應多極化全球趨勢,首先是對象不再限於社會主義陣營,而是與不同陣營對話,其次是內容不再限於黨務交流,而是涉及國際外交的各個政經層面。

中共當下黨際外交的「特別之處」可見於2017年底「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在這場國家級黨際交流大會,中聯部由「蘇東波」前主要處理社會主義陣營交往,搖身一變,就十九大精神和「人類命運共同體」,邀請120多個國家、200多個政黨和政黨組織的領導人參與討論,並且以求同存異為前提,推廣中國治理經驗。

黨際外交有其獨特比較優勢

以世界政黨對話會為觀察點,不單中聯部在多年沉寂無聞後重新走向前台,肩負相應的外交事務,與中共中央外辦、外交部分工合作。實則不只是政黨對話大會,該部部長宋濤去年更接連與老撾、吉爾吉斯、緬甸、越南、朝鮮、巴西、巴基斯坦等國家政黨會面,由此可進而窺視當代中共「黨際外交」已肩負截然不同的任務。

世界局勢由冷戰意識形態之爭,重新由地緣政治角力主導,核心課題是中國與美國的競合關係,以及兩強能否避免自相殘殺的「修昔底德陷阱」。在此核心課題下,中國近兩三年來在外交場上有三大課題:一是中美貿易戰,二是韓半島局勢和中朝關係,三是一帶一路。

因應世界格局轉變,北京不斷發展和積蓄軟硬實力,其間黨際外交就是鮮明例子。相比國家最高層領袖會面,黨際外交多一份親切感,多一份直話直說的便利感,而相比民間外交和在地輿論攻勢,黨際外交亦沒那麼強力現身於外國社會,較不會引起當地反彈,中共近來正充份運用黨際外交這兩方面的優勢。

王滬寧等黨高層親自到火車站迎接金正恩,凸顯中共隆重其事。

應用於中朝關係和一帶一路

中朝關係正是在黨際外交的大框架下進行。最高領導人都表明,兩國來往為兄弟陣營事務,而接觸規格方面亦以此為標準,如去年3月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訪華,中共政治局常委王滬寧為其主要陪同人員,以黨高層身份安排這場重大行程。中聯部的角色於此亦舉足輕重,例如部長宋濤便曾赴朝接洽,獲金正恩親自接見,完成兩國破冰之舉。

另一方面,中國「一帶一路」規劃行之有年,而按沿線政體特色,不少是由某一或某變個政黨長期執政,建立黨際關係的效益自然會更為顯著。以最近中央委員、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所訪問的烏干達為例,穆塞維尼(Yoweri Museveni)自1986年起出任總統一職至今,其統治集團長期當政,以黨際外交與之交往,既能直接與決策者溝通,也可以促進兩國合作的效率。

總括而言,中共的「黨際外交」早已擺脫冷戰格局,並在全新世界大勢下,發揮其比較優勢,於國際交往和宏觀計劃另開一條有效路徑,至於其廣度和深度目前尚在探索階段,預料未來仍能施展更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