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鄭永年:大灣區整合主要存在行政障礙 須向歐盟學習
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引發廣泛關注。
對於大灣區規劃,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華南理工大學IPP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表示,粵港澳三地經濟發展現狀均面臨瓶頸,三地要素結合則可以促進發展;此外,他亦表示,大灣區對於「一國兩制」有深化作用,整合方面主要存在行政上的障礙,呼籲大灣區向歐盟學習,推進簽證等方面改革。
從去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到今年兩會前規劃綱要落地,中間經過了接近一年時間。對此,鄭永年說,大灣區從概念到政策要很長時間,這也顯示出高層的重視。他認為,這次花這麼長時間,主要是為了避免「為了創新而創新」,避免為了特區而搞特區,中國現在不缺政策,缺的是可行的政策,需要非常審慎科學的決策。
促使三地要素流動
鄭永年又表示,大灣區應該向歐盟、之前的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曾經進入談判的TPP對標。
他指,粵港澳也面臨資源整合的問題。大陸要告別以往的粗放發展模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各方面的創新;香港的製造業已經都轉移到珠三角了,只剩下金融服務業,面臨發展瓶頸;澳門更是產業單一。三地都面臨瓶頸,但如果把三地的要素結合起來,就可以促使各種要素流動起來。
他舉例說,歐洲能從二戰之後的一片廢墟上重新站起,歐盟發揮了極大的作用,而起現在面臨問題,是因為沒有超越主權政府的實體組織從中協調。鄭永年認為,粵港澳三地雖然「兩制」,但是「一國」,有中央政府從中協調,既對標歐盟的高標準、好做法,又避免歐盟缺乏協調產生的弊病。
稱大灣區應是「中國現代化的範本」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GDP已經接近10萬億人民幣,接近紐約灣區水準。不過,鄭永年反復說,不要單純把大灣區理解成「經濟上的大灣區」。他認為,大灣區應該是中國現代化的下一個範本。
鄭永年說,未來世界競爭,就是對優質資本的競爭中國需要大的平台。如果大灣區的制度銜接到位、全要素自由流動,又有技術又有市場,還有資金和法治,對於國內、國際的優質資本吸引力就太大了。
另一方面,他亦表示,大灣區對於「一國兩制」有深化作用。鄭永年稱,現在內地和港澳都在適應對方,也都各自在產生著變化;大家完全可以通過經濟、社會上的互動,朝著更好的方向去發展。
或可借鑒歐盟神根簽證
鄭永年稱,目前大灣區在整合方面主要存在行政上的障礙。他舉例說,雖然現在有了港珠澳大橋、赴港高鐵,但是簽證仍然是問題;歐盟有神根簽證,就可以參考借鑒。
他又稱,在這裡註冊企業,可以考慮都視為「灣區企業」,而不再分內資、外資,一視同仁。
鄭永年稱,目前大陸和港澳已經是「一國」了,就要更從技術層面著眼解決問題。不同的制度在一起,融合、碰撞,現在的障礙可能轉變成優勢。他說,「這不是誰吃掉誰」,而是可以在制度的融合中調試出更優的選擇。
鄭永年又強調,市場要起決定作用。他說,不要規定某個城市要做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這應該是市場形成的。
(公眾號「俠客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