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5周年】北京學者王文:中國「強撐論」純屬無稽之談
中國提出「一帶一路」迎來5周年,其所激起的「漣漪」已波及全球,但隨著中國海外投資項目開始出現各種問題,以及中國與主要發達國家及周邊國家的關係變化,國際輿論逐漸開始給一帶一路貼上「稱霸」、「新殖民主義」等標籤。
無論外界風評如何,中國高層對「一帶一路」的重視不曾減少半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出席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周年座談會並發表講話,再次強調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帶給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案。
時值「一帶一路」5周年之際,《多維新聞》採訪不同國家的學者,談談他們對於「一帶一路」的理解。此為系列訪談第一篇,訪談對象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
問:今年是「一帶一路」五周年,回顧過去五年,習近平提出的這一大戰略遭遇了很多非議。悲觀論者甚至認定,這一戰略基本處於推行不下去的階段,中國礙於面子在被迫「強撐」。作為長期研究和實地調研「一帶一路」的學者,您如何評價這一戰略在過去五年的推行情況?
王文:我不認為中國在「強撐」,也很不贊同外界所謂「推行不下去」的說法。今年是「一帶一路」五週年,我們通常把「一帶一路」視為中國改革開放2.0。如果這麼比較的話,現在「一帶一路」處於改革開放的初期,也即1983年或者1984年的時期。
問:所以現在就評判「一帶一路」的成功或失敗還太早。
王文:沒錯。如同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一樣,全世界可能都沒有預料到40年後,中國能走到今天。要知道,改革開放進行了15年的時候,全中國最聰明的一群精英,還在討論和爭辯的面紅耳赤的一個問題是「姓資姓社」,現在看來這個問題非常愚蠢對不對?同樣的道理,現在「一帶一路」才五年,就有那麼多人蓋棺定論失敗了,說中國在「強撐」,我認為這只能是代表下這個判斷的人太誇張,自不量力。
以大歷史觀來看,我認為對中國這麼大一個佔有全人類五分之一人口,且唯一一個全人類在本土沒有中斷過的民族和大國來說,應該保持高度的敬畏感。這並不是說「一帶一路」必然會怎麼樣,我之前寫的文章中也反覆表達過對「一帶一路」前景看好的觀點,但同時也承認道路非常曲折。
所以如果有要對於「一帶一路」過去五年進行評判,我個人還是認為,一些「唱衰」的學者應該多走出去看看。國際上很多政府用實際行動在投票,越來越多的國家簽署「一帶一路」聯合聲明以及合作備忘錄,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拿著真金白銀走出去投資,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多維:提到「一帶一路」,可能外界非議頗多的是,中國在推進的過程中往往扮演著「撒錢冤大頭」的角色,尤其是在處理與非洲等國家的關係時。即將於9月份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中方給予了很高的規格,諸如此類的非議也隨之在民間輿論場集中爆發。
王文:絕大多數的非洲國家甚至所有的非洲國家,都支持中國「一帶一路」,這次中非合作論壇的重要結果也是商討中國和非洲的戰略對接和戰略合作,探討非洲2063計劃和中國「一帶一路」更進一步的夯實戰略階段。 數十年來,中國在非洲援助修建了上萬公里的鐵路、公路與橋樑,數百個學校、醫院、圖書館與體育場,用鐵一般的事實駁斥了西方媒體常報導中國在非洲推行「新殖民主義」的論調。然而,對非援建項目在中國國內輿論卻常受爭議,被認為是「虧本買賣」,甚至被認為「中國撒錢非洲」。
王文:事實不然,中國對非洲援建,既不是不可告人的商業秘密,也不是要做「當代的活雷鋒」,而是在探討新時期南南合作的全球典範之路。以「安哥拉模式」與「埃塞俄比亞模式」為例,中國為安哥拉修建了港口及延至剛果(金)邊界的鐵路,極大促進了安哥拉、剛果(金)的大量石油、銅、鋅、錳、黃金對外出口,中國成為最優先的買家。
近年來,埃塞俄比亞信奉「要致富,先修路」的中國經驗,將超過80%國內基建項目交由中國承包,使本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而中埃貿易成為中國對外出口最快增長地之一。中國對非的長期援建,極大提升了中國在非口碑,使多年來對非貿易年均增長兩位數以上,中國連續多年成為非洲最大貿易夥伴。
有人曾樂觀預估,到2030年,中非貿易、對非投資量將有望雙雙超過中美貿易、中國對美投資。另外,非洲各國普遍年輕,產業基礎相對薄弱,是中外產能合作的最佳選項。
可見,中國援建非洲與中非貿易、產能合作增長存在密不可分的關係。尤其是在當前歐美國家貿易增長潛力有限、西方對華防範力度強大的背景下,援建非洲基礎設施的意義恐怕更不能被狹窄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