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傳官方禁提「中國製造2025」 中共重拾鄧小平韜光養晦?

撰文:多維新聞
出版:更新:

自從習近平上台執政以來,鑒於中國國力的不斷提升,以及中國民眾不斷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中共悄然調整了鄧小平在1989年制定的「韜光養晦」外交路線,轉而更加側重鄧「韜光養晦」後面的「有所作為」。盡管這一調整是大國崛起的歷史趨勢使然,但這一調整在中國坊間仍然引發了曠日持久的政策爭論。 就在中美貿易戰硝煙不斷一觸即發之際,中國互聯網上流傳一份疑似中宣部下達的文件截圖,內容涉及「再次強調不再使用中國製造2025,否則追責」,但該截圖隨後被刪。
《多維新聞》刊文指出,在宣傳領域。以中國今日的體量及更好維護自身利益,「有所作為」、「積極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極為必要;但也要力戒虛浮注重實效,因而,鄧小平當年提倡的「韜光養晦」策略仍未過時。

中國官方公開強力推動「中國製造2025」。(視覺中國)

公共數據調查顯示,官媒新華社在2018年1月至5月累計提到「中國製造2025」140多次,但該詞自6月5日之後幾乎銷聲匿跡。消息人士透露,部分中國官員認為,官方公開強力推動「中國製造2025」是個錯誤,使中國因此增加了國際壓力,官方正在為「中國製造2025」引起的反彈調整策略。

另據美國官員和有關參與討論的人士對《金融時報》透露,美國政府決定限制中資收購或投資中國「中國製造2025」所列戰略行業的美國企業,其中包括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機械人技術、醫療設備和鐵路等領域。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網上圖片)

學界反思「中國製造2025」宣傳過度

最早對官方此前較為激進的宣傳方式進行反思的是中國學界。今年4月美國政府封殺中興事件爆發後,中國學界即敏銳注意到,官方針對「中國製造2025」的高音貝宣傳造勢觸動了美國的強烈抵抗。對於這一反思最激進強烈的公開表達,來自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孫在網絡上多次被指是習近平在清華大學的畢業論文導師,不過孫本人否認了這一關係。

4月16日中興事件爆發,4月18日孫立平發布微博稱,「中興通訊事件再次說明,那些義和團式的愛國情緒,在殘酷現實面前行不通的!高精尖的核心技術,幾乎全部掌握在美帝手裡。美國常青藤大學和頂級研究機構,聚集了全球頂尖人才,並甘於幾十年默默無聞做基礎研究,中國短期內根本無法望其項背」。 「整天中國製造2025,整天厲害了我的國,《大國重器》一集一集地播放,敲鑼打鼓地叫醒人家來遏制我們。這下可好,對中興的禁令7年,正好2025。要知道國之重器不可示人,天天扯著嗓子喊厲害了、厲害了,既禍民又誤國。」

拋開孫立平式的過激與情緒化表達不說,中國學界對官方宣傳方式存在問題的指責可說是一針見血,就是「貪虛名而處實禍」。由中國科技部主管的《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上周在一場演講中,炮轟一些輿論誇大中國成就,所謂中國「新四大發明」「全面趕超」美國等論調,「忽悠」領導與公眾。

央視此前推出的紀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宣傳中共十八大以來建設成就。(央視)

「韜光養晦」策略仍未過時

1989年天安門事件之後,美國與西方全面對華封鎖制裁,加之東歐巨變、蘇聯解體,面對國際格局的急劇變化與中國承受的巨大壓力,1989年9月,鄧小平向幾位中共一線領導人指出:「總之,對於國際局勢,概括起來就是三句話:第一句話,冷靜觀察;第二句話,穩住陣腳;第三句話,沉著應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埋頭實幹,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

1990年12月,鄧小平更是稱:「第三世界有一些國家希望中國當頭。但是我們千萬不要當頭,這是一個根本國策。這個頭我們當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夠。當了絕無好處,許多主動都失掉了。中國永遠都站在第三世界一邊,中國永遠不稱霸,中國也永遠不當頭。但在國際問題上無所作為不可能,還是要有所作為。作什麼?我看要積極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我們誰也不怕,但誰也不得罪,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辦事,在原則立場上把握住。」

而據《鄧小平年譜》記載,1992年4月28日,鄧小平同身邊人員談中國發展問題時指出:「我們再韜光養晦地幹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個較大的政治力量,中國在國際上發言的分量就會不同。」

北京政治分析人士指,今時今日的中國自非1990年代可比,但也有一個「當不當頭」的問題擺在面前,尤其是在宣傳領域。以中國今日的體量及更好維護自身利益,「有所作為」、「積極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極為必要;但也要力戒虛浮注重實效,因而,鄧小平當年提倡的「韜光養晦」策略仍未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