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新媒:「中國製造2025」觸發中西經濟模式之爭

撰文:鄭子健
出版:更新:

新加坡《聯合早報》6月18日報道,「中國製造2025」已成為中國與歐美經貿摩擦的癥結之一,其中體現中國與歐美在經濟發展理念和經濟制度上的差異,亦即中國以政府主導經濟發展,與西方市場經濟模式大相逕庭。歐美認為,「中國製造2025」在本質上要替代西方國家的技術。例如該綱領打算在2025年底前,將基本核心部件和重要基礎材料供應商的國內市場份額提高到70%,2025年底前中國市場40%的手機晶片由中國生產,70%的工業機器人和80%的可再生能源設備由中國生產。

「中國製造2025」觸發中西經濟模式之爭。(視覺中國)

中國可以憑藉巨大國內市場,實現高科技不依賴外部的自給自足。在歐美看來,仿如中國今天在利用西方技術發展自己,一旦實現了目標,明天就可以把西方技術趕出中國,其產業政策目標為逐步以中國版技術取代國外技術,然後再用中國版技術擴散到全世界,與歐美爭奪市場份額。

美國的中國經濟專家諾頓(Barry Naughton)認為,一方面中國各級政府系統地干預國內市場,以促進中國企業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利用行政力量,使外國企業在中國處於劣勢。具體而言,在市場准入前的限制、許可證、法律法規和標準、安全審查、採購和招標等方面,對外國企業採取歧視政策。

不滿中國利用行政手段推動技術進步

歐美國家指責,中國利用其市場經濟開放,通過併購歐美企業來獲得先進技術。自2015年以來,中國國有企業和部份國有資本支援的私營企業,對歐洲智能製造供應商的投資迅速增長。美國幾乎所有的大型半導體企業,都收到來自中國企業的收購建議。

歐美更不滿中國利用大量資金支持、政府補貼、公共資源,以行政手段推動技術進步。在貿易和投資趨向自由化的時代,中國企業得到政府如此這般的支援,與歐美國家所奉行「市場經濟」和「公平競爭」概念差距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