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一號墜落】外交部稱未發現對地面造成損害 內地專家答疑
今日(4月2日)早上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墜落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中國外交部今日回應稱,據中方有關部門監測分析,目前沒有發現對地面造成損害。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回應有關天宮一號器件是否會對地面造成損傷的問題時稱,據中方有關部門監測分析,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於北京時間4月2日上午8時15分左右再入大氣層,再入地點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據了解,目前沒有發現對地面造成損害。
耿爽強調,中方始終高度重視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一直按照國際公約和國際慣例,本著高度負責的精神處理此事。中方多次向聯合國外空司通報有關情況,保持信息公開透明。
於2011年9月29日發射升空的天宮一號,就此正式謝幕。據《新京報》報道,美國航空航天學會會員、「小火箭」工作室創始人邢強表示,此次天宮一號再入堪稱「完美」,落區也正處於太平洋「航天器墳場」區域。邢強計算預計,8噸左右的天宮一號,將產生1至1.5噸左右的殘骸墜入大洋。
天宮一號殘骸有沒有可能墜落陸地?為什麼要采取無控方式回歸?就天宮一號再入的相關問題,航天專家進行了解讀。
為何採取無控方式再入? 答:已經與地面中斷數據聯繫
航天器再入大氣層,分為受控再入和無控再入兩種方式。天宮一號採取了無控方式再入。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秘書長、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研究員楊宇光表示,航天器採取無控方式再入大氣層,原因一般包括已經超過服役壽命,或發生故障失去控制,以及火箭在發射過程中已經用完。
2016年3月,天宮一號正式終止數據服務,進入軌道衰減期。這意味著天宮一號與地面失去了數據聯繫。美國航空航天學會會員、「小火箭」工作室創始人邢強解釋,這表示地面無法上傳數據進行姿態和軌道控制,也就無法使其受控墜落。「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國際上航天器再入主要選擇受控再入。」邢強說,例如中國去年發射升空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在完成任務後,也是以受控再入方式返回。
砸到人的概率有多大? 答:從未有人受到再入航天器傷害
邢強從2016年開始跟蹤計算天宮一號軌道,根據計算結果,天宮一號殘骸墜入海洋的機率一直在90%上下浮動。這一數據根據天宮一號運行在南北緯43度左右範圍內的軌道特性計算出來。
據統計,從20世紀60年代到現在,人類大約有15,000噸以上的航天器殘骸落回地球,從未傷害到人口密集地區的居民。NASA統計數據表明,僅2014年就有超過600個失效衛星、廢棄火箭末級和其他碎片再入地球大氣,總質量超過100噸,沒有收到人員傷害或財產損失的報告。
歷史上確實有過航天器殘骸墜落在地面上,1979年美國「天空實驗室1號」原計劃墜落在人口稀少的南非開普敦以南1,300公里的海洋中,但碎片最終隕落至南印度洋海面和澳洲西部的沙漠地區。邢強表示,航天器墜落地面是一個概率問題,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選擇受控再入。
如何預測再入時間與地點? 答:與太陽活動有關聯
今天早晨,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預計天宮一號再入時間為今日8時49分(最早時間8時11分,最晚時間9時33分)。最終,天宮一號於8時15分左右再入,落入預測區間。
楊宇光表示,無控航天器的隕落區域是不可控的,其隕落時間和區域範圍也難以準確預報。即便知道無控航天器準確重量,由於航天器姿態不受控,其迎風面積大小也難以確定。所以,當航天器的高度很低時,大氣阻力的影響是最難估計的。「目前各國均不具備準確預測的能力,對於失控航天器而言,一般只有再入大氣層前的最後幾圈才能有相對準確的預報。」楊宇光說,一般在最後2小時才能確定再入時間,並將再入區域確定在長度為12,000千米的範圍內。
邢強則表示,此次天宮一號再入的精確預測也拜太陽所賜。太陽活動的活躍程度會影響航天器再入過程,從而影響預測精準性。太陽活動越活躍,大氣層高層密度就更高,航天器受到的再入阻力更大。而3月下旬,太陽活動比較平穩,導致對天宮一號再入時間預測較為精準,沒有受到意外的太陽活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