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血壓、血糖少許超標沒大礙?風險是「相乘」非「相加」
59歲吳先生不久前突然劇烈胸痛送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緊急置放冠狀動脈支架手術後,才順利逃過死劫。近10年來,吳先生定期接受員工健檢,結果都是「血壓、血糖、血脂都比標準高一點」,但還沒到吃藥治療程度而讓他鬆懈,歷經心肌梗塞後,才體認到積極管理三高紅字的重要性。
異常值累積 是相乘而非相加
民眾健康意識抬頭,認知定期健檢重要性,許多人對「紅字」習以為常,除非部分數值異常才會警覺。榮新診所副院長康宏銘表示,三高數值些微超標也要注意,肥胖、血脂異常、初期高血壓、糖尿病前期等應綜合評估,視為慢性病看待,「異常值累積是相乘,而非相加」。
康宏銘指出,血脂、血壓、血糖數值異常,被統稱為「代謝症候群」。研究顯示,罹患代謝症候群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發生原因與生活習慣、飲食有密切的關聯,為了不再等到疾病發生才治療,健保署去年開辦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提前從源頭做健康管理。
相關文章:心臟|血管粥狀硬化不只因肥胖而起 4大原因致病 年紀大為其一
慢性病風險評估 助提前預防
健保署並設置「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網站,輸入自身健檢數據及生活型態資料,可估算未來10年內併發冠心病、高血壓、腦中風、糖尿病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指數,衛教團隊會依此數據提供適當的生活型態建議,提前預防慢性病。
以吳先生的健檢數據推算,未來10年內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風險達37%,屬於高風險族群,包括罹患高血壓風險77%、糖尿病44%、腦中風28%。康宏銘解讀,單看健檢的個別數據較不清楚未來罹病風險,但透過平台整體評估,吳先生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遠高於想像。
康宏銘表示,除了利用一般健檢提供的風險因子,預測將來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另外也有許多檢查項目,包括動脈硬化指數(脈波傳導速度)、頸動脈超音波、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檢查、腦血管磁振造影等,可直接了解血管健康狀態,更積極預防心血管、慢性疾病。
3高指數異常 飲食、運動控制
康宏銘提醒,民眾健檢發現三高指數異常,但尚未達須服用藥物程度時,可透過飲食、運動、避免菸酒、體重控制等方式,配合個管計畫積極控制,維持甚至降低數值,減少用藥的可能。
國健署提供3技巧協助民眾預防三高及控制慢性疾病發生:
1. 自我血壓量測:落實居家自我血壓量測,以「722」原則:「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
2. 天天量腰圍及體重:成年男性腰圍保持在90厘米以下,女性80厘米以下,體重依循BMI(kg/m2)數值,應維持在18.5至24間。
3. 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每天30分鐘、每周達150分鐘的身體活動,以降低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延伸閱讀,更多銀髮保健養生建議】
防三高飲食|南瓜番薯半碗可代1/4碗飯 男士3餐這樣吃防三高過胖
心臟病|盤點心肌梗塞9大前兆 3方法預防低鹽飲食、控制體重👇👇👇
延伸閱讀:
【本文獲「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