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珊患驚恐症疑身體轉差 狂肚瀉難進食 9大症狀出現點減壓?

撰文:劉淑文
出版:更新:

李珊珊於1996年參選香港小姐並成為冠軍,一入行即工作機會不絕,但自2005年起已甚少公開露面。直至2019年公開曾患驚恐症,剖白患病經過及心路歷程,表示經治療後病情受到控制。近日珊珊再次於Instagram更新個人動態,疑身體轉差,指:「又看完醫生回家。狂瀉兩星期,希望今天,吃到固體食物。」不少網民見狀,隨即紛紛留言關心,並叮囑她要保重身體。

今年44歲的李珊珊在2011年起深居簡出,一度傳出患腦瘤、抑鬱症的消息,其後她否認患腦瘤,並公開剖白患上驚恐症的經歷,近年亦為「精神健康基金會」擔任「傳晴大使」,主持YouTube節目,提醒大家關注精神健康。

前日(6日)珊珊於Instagram更新動態,她寫道:「又看完醫生回家。狂瀉兩星期,希望今(前)天,吃到固體食物。」不少網民留言祝福她早日康復,並多多休息。李珊珊亦回覆網民:「是。就是為此,先暫停《樹洞》時間表,這是很好的一課,也是必然要學習去衝破的一關。現在我會休養,大家一起加油呀﹗」

至昨日又再更新,表示因為太投入心機經營《樹洞》做直播與網友溝通,一時忽略身體而出現小毛病,叫大家不用擔心,「我很好,有小毛病是必經的;謝謝你們一直關愛。我也愛你們」。

+4

驚恐症是情緒病?

精神科專科醫生沈君豪曾指出,一般情況下,當人遇到危險情況時都會逃跑及有害怕的反應,這是源於人面對外界壓力時,身體會作出正常的生理反應,如呼吸急促及心跳等,此生理反應名為「戰鬥或逃跑」(fight-or-flight response)),身體似是響起警鐘般應對危機。

可是,有些人會在不明原由下突然極度驚慌,不斷出現「恐慌突襲」,「恐慌突襲」指當人在安全及沒有外來誘因的情況下,突如其來出現緊張的症狀,似是身體警鐘誤鳴。而這些徵狀來得非常突然,通常在短短10分鐘內達到高峰點,這些情況其實是情緒病的一種——「驚恐症」。

▼驚恐症症狀:(按圖 👇👇👇)

+5

驚恐症成因

驚恐症病發率為2-6%,男女病發率比例大概為1:2,第一次病發期通常出現於青少年至30歲。「驚恐症」有多種原因,包括以下3大因素。

▼驚恐症與遺傳有關?還有什麼成因?(按圖 👇👇👇)

+3

藥物和心理治療雙管齊下

藥物及心理治療是有助於紓緩病徵及減低病發的風險,通過適當的治療,驚恐症病情是可以控制的。

藥物治療

驚恐症病發是由於腦內的血清素失衡,導致緊張的反應機制不能運作正常。因此醫生會使用調節大腦血清素的藥物以控制病情,病人的情況大約於4至6星期後會有所改善。

心理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是驚恐症主要的心理治療方法。心理治療的內容大約分兩大部分:

首先是健康心理資訊講解,讓病人對驚恐症有更多了解及認識,包括其成因及病發情況等,有助消除他們對病徵有負面的觀感及焦慮,以及對驚恐症的誤解。

然後,教導病人在病徵出現時如何處理及面對生理上的不適,如肌肉放鬆的方法及呼吸的控制,以及處理對身體症狀的思想陷阱。此外,驚恐症的病人在面對身體不適反應的時候,容易會產生負面的假設,例如當患者心跳加速時,便會假設心臟出毛病、會負荷不了,甚至以為快將休克、窒息,以及將要死亡等後果,此時醫生會引導病人,為這些思想作出認知分析及重建,嘗試替自己的思想找證據。

此外,身體感覺暴露治療 (interoceptive exposure)亦是醫治驚恐症的重要部份,醫生會和病人一起經歷他們最害怕的身體感覺或症狀,然後加以分析及重整對這些症狀的既有觀念,這也是認知行為治療內的元素之一。

▼同場加映:減壓呼吸法如何做?(按圖)

▼同場加映:減壓食物(按圖👇👇👇)

+2

相關文章:【抑鬱症】憂悲過度氣鬱傷內臟  5個穴位穩定情緒紓緩心悸失眠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