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慢性傷口恐讓皮膚壞死?肥胖、高血壓8危險族群要警惕
如果身體上有小傷口不能輕忽!傷口是觀察身體的重要指標,同時也能夠反應身體的狀況,通常出現慢性傷口時要提高警覺,因為很可能代表身體有潛在疾病。
慢性傷口有兩徵兆 8危險族群要注意
傷口依照成因不同,分為急性傷口及慢性傷口。急性傷口通常為外傷造成,慢性傷口則是指超過4周仍未癒合或面積未縮小40%的傷口,通常慢性傷口需要針對病因,去做根本的改善。
▼4種慢性傷口(按圖👇👇👇)
相關文章:糖尿病|慢性傷口難癒合 腳部最高危 患者4大處理重點要知
台灣台北榮民總醫院皮膚診斷科主任陳志強表示,慢性傷口的危險因子包括肥胖、懷孕、年紀大、高血壓、糖尿病、行動不便或卧牀、膽固醇高以及有血栓病史的患者。
慢性傷口恐讓皮膚壞死 糖尿病患感染控制不易
大部分的慢性傷口出現在下肢,尤其是小腿以下。根據統計,大約有3.6%超過65歲的成人深受慢性傷口困擾,慢性傷口不僅生理上導致疼痛、活動力下降、睡眠品質差,另一個隱憂也會導致社交的困難,工作與經濟也可能會受到影響。
台灣整形外科醫師王祥亞表示,慢性傷口主要形成因素,可能是糖尿病、動脈阻塞或者靜脈阻塞,如果傷口拖很久沒癒合,可能代表身上的生長因子比較不好。
許多長者有慢性疾病困擾,像是糖尿病、周邊動脈缺血、腎衰竭等,導致傷口很難癒合,或是出現壓瘡(又稱褥瘡),最後甚至皮膚潰爛壞死。
陳志強指出,壓瘡通常是長期壓迫造成,好發部位包括臀部,背部、腳踝及腳跟;而神經性皮膚潰瘍通常是神經受損導致,15%的糖尿病患者身上有神經性的足部潰瘍。
台灣整形外科醫師謝宇軒解釋,糖尿病患者本身血糖較高,一旦產生傷口,容易細菌滋生,身體免疫系統也不容易把白血球帶到受傷的地方,造成感染控制不易,使傷口狀況加劇。
▼糖尿病5大高危族群,你有冇份?(點擊下圖看清!👇👇👇)
相關文章:糖尿病|視帝龍劭華暈倒猝死 逾10年糖尿病史心肌梗塞風險增5倍
5方法治療慢性傷口 做好清潔最重要
傷口如何治療很重要,謝宇軒表示,有些病人周邊神經不敏感,不太會感到疼痛、不舒服,就會覺得這個傷口並沒有造成平常生活上的困擾,結果導致它慢慢擴大、感染惡化,等到發現時已是大問題。
慢性傷口的治療,需要根據患者的成因及種類來進行,治療方式包括預防感染、給予適當的人工敷料、當感染髮生時給予合適的抗生素、疼痛控制以及手術清創等,台灣特管辦近日通過的自體幹細胞治療也將是未來治療的一種方式。
相關文章:傷口癒合|維他命C蛋白質6種營養促傷口癒合 奶蛋黃淡斑增免疫力👇👇👇
台灣神經內科醫師王敬元也指出,身體有傷口,清潔是最重要的,要先確定是否有異物感,若傷口有異物,白血球或是身體免疫系統都沒辦法靠過去,形成阻斷作用,讓傷口更難癒合。
醫師提醒,積極清創與維持傷口局部環境的乾淨與濕度,是讓傷口癒合的關鍵,久久不愈建議就醫,治療上跨科別合作,也可以讓慢性傷口提高癒合的機會。
延伸閲讀:
7旬老翁傷口久不癒合沒知覺!竟是骨科醫師聞之色變的「夏科氏足」
【本文獲「健康2.0」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