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臉發白頭暈易疲倦7大症狀 多吃深綠色蔬菜補充鐵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竟有多達近1/4的人口有貧血問題,其中又以女性跟兒童的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最為常見。[1]
撰文:文子齊 醫學審稿:台灣註冊醫師劉奕吟/Hello醫師
多數人對貧血的印象不外乎是臉色蒼白,覺得呼吸不順、容易喘,甚至是一蹲下後站起來就發暈;然而,缺鐵性貧血跟其他類型的貧血有何差異,又該如何改善?就讓我們從成因與症狀來了解!
▼動物、植物各10大含鐵食材(點擊圖片查看👇👇👇)
相關文章:貧血|車厘子鐵質少並非紅色就補鐵 盤點20種含鐵質最強食物配搭
缺鐵性貧血原因
我們能輕易地從字義聯想到,血液中缺乏鐵質就是導致缺鐵性貧血的原因。由於鐵是血色素裡的重要成分,缺鐵會使血紅素合成出現缺陷,造成血紅素濃度下降(男性血紅素小於13g/dL,女性小於12g/dL),當氧氣無法輸送到全身器官,就會出現貧血症狀。
鐵質來源不足
鐵質攝取不足可說是造成缺鐵性貧血最常見的原因之一;長期吃素者、飲食不均衡或是胃酸缺乏的患者,往往因飲食含鐵量不足而導致鐵質嚴重缺乏。另外,因胎兒發展所需,孕婦對鐵的需求也比常人高,若未適當補充含鐵食物,也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至於部分腸道疾病,例如乳糜瀉(Celiac disease)患者因腸道機能下降,也容易影響患者的鐵質攝取量。
鐵質過度流失
「進得太少」容易產生問題,但若「出得太多」也得認真處理。當人體流失過多血液,就可能出現貧血情況;例如女性因每月的生理期大量失血所致,便是鐵質易過度流失的族群。而固定捐血者若無有意識且定期地補充鐵質,也有較高機率罹患缺鐵性貧血。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血液可以從胃腸道、泌尿道、生殖道等地方流失,若我們能注意到的血液流失現象,例如血便、血尿,通常就能夠儘早治療、改善。但身體內部的出血症狀卻難以掌握;像是食道癌、胃癌、胃腸道惡性腫瘤,或有出血性潰瘍、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物等患者,都可能因內出血造成鐵質不斷流失,一時輕忽而讓缺鐵導致症狀加劇。
▼缺鐵性貧血會有什麼症狀?(點擊圖片查看👇👇👇)
輕微的缺鐵性貧血患者症狀不明顯或是沒有任何症狀,不過隨著病情持續加重,可能會出現以下情況:
- 容易疲倦、體力消耗快
- 臉色與指甲經常顯得蒼白,無紅潤感
- 從坐姿或蹲姿突然變站姿時,容易暈眩
- 頭痛
- 手腳冰冷
- 情緒煩躁不安
- 活動時容易覺得喘
缺鐵性貧血有賴抽血診斷
抽血是診斷缺鐵性貧血的主要方式,一般會優先以血色素(Hb)是否低於標準值判斷有無貧血。正常來說,成人男性血紅素的標準值為13.0~18.0gm/dl,女性為11.0~16.0gm/dl;接著藉由平均紅血球容積(MCV)、儲鐵蛋白(Ferritin)、血清鐵(Serum Iron),可進一步判斷是否為缺鐵性貧血。
其中儲鐵蛋白是診斷的黃金指標,正常數值為20~300ng/mL,若患者的儲鐵蛋白數值未達20,則很可能為缺鐵性貧血。
鐵劑可治療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的治療方式並不複雜,大多可經由口服鐵劑來改善,但若患者曾接受胃切除手術或有吸收不良的問題,則需改由靜脈注射補充。針對貧血重症者,醫師會先替患者輸血減緩症狀,再進行後續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鐵劑可能會引起腸胃不適,這時醫師可能會建議採漸進式治療,先服用少量鐵劑,再自飲食中攝取大量富含鐵質的食物為輔助,待身體適應後,再慢慢增加鐵劑的劑量。
然而,長期服用過多鐵劑可能造成腸黏膜出血、血氧過少、代謝性中毒、腎功能衰竭等作用,因此鐵劑也不應自行亂補充,應依個人體質經診斷後,再遵照醫囑使用。
從天然食物補充鐵質
台灣小港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劉奕吟醫師建議,除了補充鐵劑外,建議缺鐵性貧血患者多吃各種肉類,諸如紅肉類、豬肉、雞肉、海鮮皆含有豐富鐵質;若為素食者,則需增加攝取富含鐵的植物性食物,例如深綠色蔬菜(菠菜、椰菜花等)、葡萄、櫻桃、果乾及紅豆等,並補充含有維他命C的食物,例如木瓜、橙、橘子、奇異果等,促進鐵質吸收。
若以上方式還是未能改善缺鐵性貧血的狀況,建議應仔細觀察是否為疾病導致的內出血,儘早找出病因,才能有效根除貧血症狀。
相關文章:貧血|貧血婦自行補鐵致肝硬化 貧血=缺鐵2大謬誤7類貧血或缺B12👇👇👇
延伸閲讀:
【本文獲「Hello醫師」授權轉載,原文:臉發白、頭發暈、走路會喘?免驚啦!可能是缺鐵性貧血症狀】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