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自殺│隱蔽個案表面樂觀難識別 校長倡留空間予教師關心學生

撰文:陳嘉慧
出版:更新:

學童自殺情況引起各界關注,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調查發現,有部份自殺個案是難以察覺的隱蔽個案,他們或是師長眼中樂觀、生性的好學生,正面形象令身邊人難以辨識他們的自殺風險。有校長指出,疫情令師生較難建立信任關係,令學生感覺少了傾訴對象,建議學校可多舉辦師生活動,長遠為學生建立更完善的支援網絡,並給予老師空間去調配工作,留出更多時間關心學生。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學校社會工作服務主任鍾慧妍(中)表示,部份自殺學生在學校的表現不俗,成績品行都不錯,甚至有老師形容他們性格樂觀,正面形象令到周圍的人難以辨識他們有自殺風險。(陳嘉慧攝)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學校社會工作服務主任鍾慧妍表示,機構由2022年至今共處理六宗自殺身亡個案,透過向相關老師、家長了解,發現該六名學生均長期面對壓力,包括單親家庭、貧困或與家人關係欠佳等,但幾乎全部個案都沒有向社工或老師求助,而六名學生中只有一人是社工等專業服務的跟進個案。

她指出,這些學生在學校的表現不俗,成績品行都不錯,甚至有老師形容他們性格樂觀,「可能這些正面形象令到周圍的人難以辨識他們(有自殺風險)。」她亦指出,這些個案並沒有顯現大眾一般理解的情緒病狀況,如愁眉苦臉、情緒低落等,認為社會有需要正確了解精神疾病的不同徵狀。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於11月以面談方式訪問150名中學生,了解他們對自殺的看法與求助情況。(陳嘉慧攝)

機構另於11月以面談方式訪問150名中學生,了解他們對自殺的看法與求助情況。結果顯示,有不少學生對於尋求協助有顧慮,包括「擔心傳開或被嘲笑」(30%)、「怕被批評或追問」(16.7%)、「不被理解」(14%)等。該機構建議政府加強對精神健康的公眾教育,減少學生對求助的顧慮。此外亦要創造空間讓老師了解學生,加強師生連繫,建立互信關係,以及支援家長應對子女成長需要。

香港學校訓輔人員協會副會長李建文(右)認為,社會及政府其實也可給予教師更多支援,例如在教學目標達標要求上提供一些彈性,讓老師有空間去調配他們的工作,留出時間多些關心學生。(陳嘉慧攝)

香港學校訓輔人員協會副會長李建文表示,數年疫情下學生較少機會接觸老師,而教師流失亦令學生不時要面對新老師,以至師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互相了解,老師亦難以發現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

政府早前推出為期兩個月的應急機制,以及早識別有較高自殺風險或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李建文認為,應急機制可至少延長至8月,以覆蓋公開試及學校考試等高危時段。而在應緊以外,他亦建議學校可分配時間及資源,包括舉辦師生聚會,讓學生與老師和朋輩建立連繫,長遠為學生建立更完善的支援網絡。

教師方面,李建文建議老師尤其是班主任可更持續地去聆聽和了解學生所面對的困難,並且可更主動地去了解可用資源,例如找社工商量如何去幫助學生等。他特別提到,各界其實也可給予教師更多支援,例如在教學目標的達標要求上提供多一些彈性,讓老師有空間去調配他們的工作,留出時間多些關心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