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灼見|認清孩子情緒「來源」 具針對性地處理壓力

撰文:張樂霈校長
出版:更新:

文:聖公會基愛小學校長張樂霈
開學已經一個月,小朋友如何適應新一年的校園生活?有時孩子突然有情緒——彆扭、哭哭鬧鬧、不合作、唱反調、提不起勁等,作為家長,大多會選擇「鬧」、喝止孩子的「鬧情緒」的行為,喝令「不准X」、「不要X」 ,只有少數家長會選擇給予時間和耐性,聆聽孩子的心聲,嘗試處理和了解情緒的「根源」。

學校舉辦「洗腳」活動,讓學生以行動表示孝順父母及學習從別人角度出發。(張樂霈校長提供)

處理情緒大於處理行為

遇見孩子有情緒,尤其大哭、大吵大鬧、不瞅不睬,家長很快便會否定孩子的情緒,只會停止孩子令他們覺得困擾的情緒,因為這也會牽動家長的不安情緒,所以大部份立刻會用較「喝令」的方法去制止,而並未及時了解孩子情緒的來源。久而久之,未有適時處理的情緒會變成負面思維或令孩子長期處於心理壓力中。

我校定期舉辦的家長學堂,會教導家長如何處理孩子的精神健康,例如:要他們說「孩子話」 ,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讓他們講述內心的想法、感受,並引導孩子用具體的方法解決問題,最重要是讓他們感受到家長一直支持他們,他們永不孤單。當孩子知道家長是他們的後盾,遇到任何困擾情緒的時候,就會選擇與家長傾談,相信這能較容易找出情緒的「根源」 。

先讓情緒發洩出來,再提供選擇處理問題。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如遇到不開心和不順意的事情,可以讓孩子在安全情況下痛快地發洩,待情緒不在最高漲的情況下,慢慢地引導他們說出情緒的「根源」,在這刻能給予孩子感受到家長對他們的關懷,定必有助真正了解問題「根源」,繼而減低孩子日後出現相同的情緒的機會。往後,家長能在日常生活中嘗試讓孩子在提供的選擇中正面地面對困難及減少負面情緒。

就如我校於教學中提倡學生需要有「選擇」 ,學生可以選擇他們的表達方法,此舉建立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雖則有時學生並非百分百喜歡或願意,但讓他們有權利選擇,能有效減少負面的情緒。另外,我校一向著重孩子的情緒管理,透過多元的活動及計劃,教導孩子處理情緒和壓力,更組織「 UpPotential大使」組,大使會教導同學一些處理負面情緒和預防產生壓力的方法,共建一個正面健康校園。

學校安排學生於學期末選擇自己喜歡換領的禮物,讓學生嘗試在有選擇下作出決定。(張樂霈校長提供)

近來,學界高度關注孩子的精神健康,而我校善用資源引入具針對性的服務,從中辨識初期有情緒困擾的學生,繼而及早作出跟進工作;另外,服務包括專業人士個別處理有需要的學生,提供深入的支援。除此以外,學校亦會恆常舉行「精神健康日」,這個平台能讓學生舒緩緊張的情緒,更藉此教導學生如何正面處理情緒、建立朋友之間的互相支持和信任等。總括而言,我校深信只要學校、家長及學生都認清情緒的「來源」,並適切處理,這就是有效處理孩子情緒的關鍵。

聖公會基愛小學校長張樂霈。(張樂霈校長提供)

作者簡介:
張樂霈女士現為聖公會基愛小學校長,從事教育事業二十餘年。張校長致力推動課程發展,尤其評估素養,著重學習、教學及評估的連繫,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效能。此外,她帶領各科優化以學生為中心的校本課程,讓學生寓學於樂,並裝備學生俱備足夠的知識和技能,以迎接未來的挑戰。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