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灼見|人工智能急速發展,學習何去何從
文:天主教領島學校李安迪校長
近年,人工智能急速發展,人工智能已經由遙不可及的高度在短短一年間變為一般人可以接觸到的科技。人工智能的普及,在不知不覺間已經慢慢影響及改變我們的生活及工作的模式。究竟人工智能對我們的未來社會帶來甚麼改變?作為培育未來人力資源的教育系統又應該如何作出反應?
在短短一年間,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正在對教育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使得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速度和興趣進行學習。這種技術還可以幫助教師識別學生的學習差異,從而提供更加精準的教學支持。此外,人工智能系統能夠處理大量的教育數據,幫助教育者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並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人工智能不僅改變了學習方式,還改變了教學方法和教育管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的教育將更加個性化、高效和互動。
然而,我們也需要關注人工智能帶來的倫理問題,例如:過度依賴人工智能可能會導致學生缺乏必要的人際交往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除此,極端的個人化教育會導致學生缺乏包容或同理心。另外,人工智能背後數據庫的資料來源也會讓資訊有偏頗,學生長期接觸有可能讓學生被植入某種思維概念。
總括而言,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有潛力促進學習和教學的創新,也有可能引發新的問題和挑戰。因此,我們需要謹慎地評估人工智能技術的利弊,並制定相應的政策和規範,以引導其健康發展。
就個人看法而言,人工智能在不久將來會與我們共存,成為不可分離的生活及工作工具。作為學校,我們應該為學生做好預備,讓其能成為人工智能的主人。有見及此,本校於2022年起開始策劃人工智能於教育的發展方向及策略。我們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資訊素養及價值觀,讓其能駕馭人工智能,並能透過人工智能促進其學習效能。因此,本校設計了資訊素養學習框架,在不同學科,不同年級,不同活動有機培養學生相關素養。除此,本校亦引入具備人工智能的學習平台,讓學生能在安全環境下運用人工智能進行學習。在運用學習平台的過程中,老師亦會刻意安排不同的挑戰讓學生實踐所習得的資訊素養。這種學習模式,既能讓學生懂得運用人工智能,同時亦有效培養學生資訊素養。
上述只是起步點,有了結實的根基,下一步就是改變學與教的模式,由以往的標準化發展至個人化。這是一個更艱鉅的過程,原因在於我們這一代的老師均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學習模式。要有這個轉變,學校就要讓老師親身感受這種學習經歷及模式。因此,本校同步就引進不同人工智能系統讓老師從工作中獲取相關經驗,讓老師更透徹了解人工智能的利弊及使用時面對的挑戰,從而有經驗及能力去教育學生運用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將會與人類社會共存,作為學校必須要及早轉型,為學生裝備好應有的素養、技能及價值觀,以迎接這個極具挑戰性的年代!
作者簡介:
李安迪先生現為天主教領島學校校長,從事教育事業18年。他致力推動創新教育,推動學校課程及學教的變革,於推動及實踐電子學習、STEM教育和計算思維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他於學校開展了不同的創新教育計畫,使任職的學校均成為香港著名的創新型學習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