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仔工業學校教師陪伴學生將創意變實體 3D繪圖課程達大學級數

撰文:盧勁揚 凌雯靜
出版:更新:

STEAM教育並不限於教授學生科技與知識,更可以幫助學生增廣見聞及尋找職業志向。香港仔工業學校(下稱香工)現時是一所文法學校,但過去的工業學校背景成為發展STEAM教育的優勢,除了硬件配套亦有校友支援。學校至今仍重視技術培訓,有保留設計與科技的元素,為學生職業生涯鋪路。

沈明輝校長提到,學校的特點之一是教師會陪伴學生,幫助他們將創意變成實際產品。另外,透過豐富的比賽和交流活動,累積見識之餘,亦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志向。

沈明輝校長(前排右三)表示香工重視舉辦實體活動幫助好動的男生學習,讓他們運用不同技術將其創意、想法和意念化做具體東西。(前排左起)黃俊淏同學、陳禮謙同學、余建穎同學、沈明輝校長、彭偉超同學、劉浩然同學。(後排)STEM教育統籌主任梁紹倫老師。(盧勁揚攝)

STEAM教育團隊教師各有擅長 隨時協助學生完成作品

「男孩子多數都喜歡科學和科技,又喜歡『動手』」,沈明輝校長指香工是一所男校,着重舉辦實體活動幫助好動的男生學習,讓他們運用不同技術將其創意、想法和意念變成落地的產品。他表示,學校STEAM教育委員會的10位老師成員各有專長,可帶領不同項目,包括AI程式、3D打印、機械人、無人機及創意思維等,而且經驗豐富,在學生思考問題及找出解決方案時,都能給予合適指導及陪伴,幫助有興趣的學生透過各個領域發揮才能。

曾代表學校參與機械人比賽的余建穎同學表示,由構思選材到製作實物,全過程約半年時間,指導老師不但給予方向,更是與他們並肩作戰,「帶住我們去整,陪住我們做,特別是到工場做切割部分,老師都會在場」,遇到難題時亦會提出一些解決辦法,在老師帶領下團隊最終勇奪亞軍。陳禮謙同學亦認同老師在比賽中功不可沒,如在初稿時已提議一些改良方案,確保他們的作品不會出錯,減少浪費時間。

獲捐款投資3D打印實驗室 學生繪圖技巧達大學程度

學校早前獲得1000萬元捐款,其一用途是發展3D課程,包括購置3D打印機及金屬切割等設備。(盧勁揚攝)

硬件方面,學校早前獲得1000萬元捐款,其一用途是發展3D課程,包括購置30部3D打印機及金屬切割等設備,沈校長指這些配備令學生設計不局限於「畫出來」,更是「印得出來」,認為他們看到具體物件會增加學習興趣, 亦方便製作部件及道具來參與比賽。他特別提到,由於香工的學生在中學時間已經透過3D學懂繪圖,學生升讀大學工程系時在繪圖方面有優勢,笑言「那科通常都不用讀,滿分,因為在這裡讀了」。

沈校長又透露,該校的高中3D課程更會推展至與職業導向有關,如建築業及製作醫療、長者或殘障人士的輔助工具等,正與本地大學商討合作,希望學生能體現如何將科技知識實際應用在行業上。

為基層學生提供重要參觀及比賽經驗 啟發成長

沈明輝校長表示,香工亦很着重「經歷」,因此那筆1000萬元基金部分亦會贊助學生到境外學習,包括曾出隊前往日本及台灣比賽,豐富閱歷。(盧勁揚攝)

STEAM教育除了校內課程及活動,到外地參觀及比賽都是重要一環。沈校長指該校不少學生來自基層家庭,倚賴學校提供不同學習經歷,「屋企提供不了的話,學校角色就很重要」。他認為參加比賽或活動,學生可能會「叮一下」受啟發,引起興趣和改變求學心態,最重要能幫助他們成長,「我們相信每一位同學都有潛質,有些人可能要透過這些活動來發掘潛能」,從而找到志向。

該校STEM教育統籌主任梁紹倫舉例,他曾帶隊到科學園觀賞有關3D打印的作品,當學生們看到一個有隔音效果的特殊設計後,勾起鑽研下去的念頭,甚至希望日後能運用在比賽上,「無見識過只是紙上談兵,同真正見識過會發現是兩個世界」。

「向外闖」確實是增長知識、擴闊視野的途徑。余建穎早前跟隨學校參觀巴士廠,直言大開眼界,親眼見識到新電能巴士,當中能夠兩個電池同時充電的設計令他印象深刻。劉浩然同學早前參加地理空間比賽,當中接觸到空間數據,亦打破了他對地圖的固有印象,「原來從中可以看到不同資料,如人口、周邊環境影響或設施對人的影響」。

校友網絡助學生認識工程專業

沈校長表示,學校有不少於工程師校長,經常都會回校分享,有助學生更早接觸相關行業。(盧勁揚攝)

沈校長表示,學校還擁有人際網絡的先天優勢,由於不少校友從事工程界,每年都會安排校友回校分享及友師計劃,去年更與香港工程學會簽署合作備忘,包括讓工程師校友回母校舉辦校內講座及帶隊出外參觀,令學生更早接觸相關行業,認清前路。

談到職業志向,彭偉超同學則表示參加STEM比賽和活動後,對未來方向感到清晰,知道要向哪方面繼續發展,他指自己比較喜歡賽車,因而想了解更多有關引擎設計的知識,故希望日後能修讀機械工程學系。另一位同學黃俊淏亦認同參與比賽讓他「諗多啲」,了解到怎樣運用科技幫助他人,如利用AI(人工智能)為多災害城市作規劃建議,提高安全,未來則希望從事有關建築設計的工作。